第七章 专 注

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已经被片段化,分割成了商务生活、宗教生活、家庭生活、性生活,等等。

所有人都不是完整的,总是通过某一个特别的视角、结论或某种理想化的观念看待自己的生活。这样的观察全都是片面的。我们能否从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如果已经意识到自己正被片段化,生活已变得支离破碎、充满各种矛盾与对峙,那我们还有无可能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

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在这样一个高度发达、异常复杂、人口过多的社会里,问题正在不断增加。

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我们或许又创造了其他更多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不依靠早已习惯了解决问题的大脑,我们有无可能解决问题?

让我们看看吧。我们五六岁就开始上学,而且在孩提时代就面临着诸多问题:要学习如何读、写,还要学习数学。从那时起,我们的大脑就已经习惯了解决问题。而当上了大学之后,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大学毕业之后,工作、个人发展、职业选择等问题接踵而至,充塞着我们的大脑。

我们总是从一个已经习惯去解决问题的大脑那里寻求解决之道。可是如果大脑已经被问题占据了所有空间,它又怎么能够解决问题呢?

自幼时起,我们的大脑就已经习惯了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因此,它甚至不先去理解问题本身,而只是寻求解决方法。我们有无可能拥有一个没有这种习惯的大脑?

如今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解决问题,但实际上问题越来越多,从不曾被解决过。为什么?是因为大脑从未努力过吗?我们有无可能拥有一个可以真正了解问题本质的大脑?在理解上述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解决方法就藏在问题之中。

举一个非常普通的例子。我们从未停止过战争,自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战争就持续不断。我们从未解决过战争这个问题,只是想着如何才能进行更满意的屠戮,而这就是所谓的进步。我不是在说笑话。人们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组织,先是国际联盟,亦即通常所说的国联,现在又有联合国,但战争仍在继续。我们从一个组织转到另一个组织,希望能够通过它们解决问题。然而,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还变得越来越多。战争从未停止。

战争的根源是民族主义、经济分歧、地域分歧。语言、种族、宗教、经济和文化上的分歧将我们分割开来。

虽然同是人类,同样都受苦受难,都有痛苦和渴望,都会感到厌烦、孤独和绝望。但我们对此并不关心,而只是想解决那些看似由外因而起的问题。

自童年起就已习惯去解决问题的大脑能否摆脱各种束缚,自由地面对问题?你会这样做吗?这是个问题。你是否意识到,自生命诞生时起,人类的大脑就一直在与各式各样的问题作斗争,并试图找到答案?可是,只有当我们认识到大脑受束缚的时候,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而只要大脑-如既往地习惯于解决问题,那我们将永远都不会找到解决办法。

有些人如果与妻子关系不睦,就会离婚、再婚,一直如此反复。他若是拥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可以乐此不疲地进行下去。但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离婚,也与关系的复杂性无关,而是要深入理解关系的意义。关系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之一,但这里所说的是深层次的关系,与大发脾气或神经兮兮等情绪上的表现无关。然而,我们对此从来都没有探寻过。虽然我们希望解决关系的问题,但其实永远都不可能解决:虽然这个世界上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医生越来越多,但他们也解决不了深层次的关系问题。

我们应该一同探讨生活的艺术。什么是生活的艺术?

我们熟悉诗歌、绘画、烹饪等艺术,却从来没有问过自已“什么是生活的艺术”———而这或许是最伟大的艺术之一。也许你会问:“生活中有艺术吗?还是说,生活中只有几率,比如遗传学几率、生物学几率?”如果你非要提出这类问题,那么艺术也就不复存在了。

让我们一起探寻什么是生活的艺术吧——这里所说的是广义和深层含义上的“艺术”,而不只是指博物馆里的艺术收藏品。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生活的艺术,你会如何回答?

不过,无论是思索后做出的回答,还是带有个人色彩、情绪化或理想式的回答,都毫无意义。不是吗?如果我给出一个情绪化的答案:“生活的艺术就是最高的愿望”,或者“生活的艺术就是最崇高的智慧”,这种回答其实没有任何意义,而且非常片面。也许你还会说,生活的艺术是对生命的全面展望,这听起来很不错,但也不对。

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活的艺术呢?显然它是指生活中没有任何冲突。一个时时都处于冲突状态、时时都有问题、都以自我为中心的大脑,必然是存在局限的。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正在想着自己的事情,那又怎么可能是在冥想,因为这时你所谓的冥想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生活的艺术指的就是过着没有冲突的生活。

这有没有可能呢?生活中总是存在着二元性,即必有一物克制另一物。只要人的意识仍是以自我为中心,那他的生活中就必然有冲突,因为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是狭隘、渺小的,而且微不足道。当然,即便你知道了这些,但仍可以我行我素。你会说,现代社会的人们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会以自我为中心。那么,你可曾试过?你可曾试过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不再只想着你自己,即便只是一天,甚至只是-个小时?然后,你着一看会发生什么吧。你会发现自己完全不受约束了!随后,你也可以重新回到以白我为中心的生活——显然这才是人类的生活常态,没有人会对你说三道四。因此,你就去尝试一个小时不再想着自己吧。如果能够坚持一个小时,那你也可以坚持更长的时间。而这种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将会给予你巨大的能量与激情,去追求更具深远意义的目标。

什么是专注?它是一种身体行为吗?它是思想的运动吗?是因欲望(即意志力的本质)而采取的行动吗?人们如何保持专注力?它是自然出现的吗?人们是否无需付出巨大努力,无需上大学或接受宗教导师的训导就可以形成专注力?

现在,让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但不是为了寻求答案)。

专注意味着不仅用耳朵去听,而且用心去听。专注还意味着去看、去观察-—不仅用眼睛,而且还要用心。专注还意味着学习。观察、倾听、学习,这三者都是专注的内涵。

什么是学习?学习是记忆吗?就如同我们上学(包括上大学)时所必需的那种记忆。上学的时候,我们不停地记忆,将书本上的知识以及专家、老师和舍监传授的知识存储起来。这就是学习吗?我们总是不停地积累、运用知识,而不管熟练与否。对于木匠大师的学徒来说,他要学习的是了解木材的品质、种类、纹理,以及是否美观、触憾如何、怎样运用,等等。他是在通过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的术工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积累,来进行我们所谓的学习。而这种学习显然很有限,因为不管过去还是将来的所有知识都是有限的。

那么,有没有一种学习方式是不受限的?有没有一种学习不是通过知识积累,而是通过倾听(包括倾听时对对方言语的反应,如对特定词“爱”和“恨”的反应)和观察(不带任何偏见、不受任何思想影响)实现的?在看一棵树的时候,你能不能做到心中无“树”?你有没有这样做过?这意味着不带预设观点与动机地观察,而且不受他人思想的影响。这样的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因此,保持专注便十分必要。专注的初始即是开始觉察之时。此刻坐在这里,我们能否在静默中细察周围的所有事物?然而觉察之后,我们便会开始选择:那件蓝色衬衫不错,比我穿的这件好多了;你的发型比我的好看多了,等等。我们总是在比较、判断、评估,而所有这些行为都是选择。我们是否可以不做选择,只是觉察?

你可以做到吗?如果可以,那么你就会发现这种专注的觉察与关注是完全不同的。关注是将所有的思想都集中到某个特定的主题、书页或单词上面。这样的关注意味着要切断、排斥其他所有的思想,因而必然带有局限性。但我们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又不得不集中注意力。例如清洗餐具时,就得小心翼翼以免将其打碎,同时要使用合适的清洁剂以及足够干净的水。

但你应当明白,做这些事所需要的也就是不加选择地专注其上。即是说,不去关注,不加判断、评估、批评和比较地去觉察。这就是自然地保持专注。

当我听你讲故事,听到动人心弦的情节时,就会十分认真地去听。当你告诉我某件非常、非常严肃的事情时,我也会全神贯注地倾听、理解你所说的话。也许我心中另有所想,但全部的注意力仍然在你那儿。这时的我便是全然专注的——我的整个人甚至体内的每一根神经都在试图理解你所说的话。

在这样的专注中,“我”己经不存在了。明白吗?在保持完全的专注时,我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理解对方所说的话,而不再想着“我”自己。因此在内心深处,也就不会有“我必须注意听”的想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