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进入青春期的朋友,在初中和高中阶段,一定都觉得自己的父母非常不了解自己,对吧?父母常常不准我们做许多事情,最让我们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父母总是要我们好好读书,但是课本上的内容,我们却毫无兴趣?更何况现在有那么多人,大学毕业还是找不到工作,就算有工作,也得为了那一个月两万出头的收入劳心劳力。像这样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例子比比皆是。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升学呢?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华人根深蒂固的想法,特别是从事劳力密集工作的父母,每天都在从事付出体力的劳动工作,知道那种靠劳力赚钱的辛苦,因此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才能够在将来坐办公室,靠脑力赚钱,而不必走上跟自己一样辛苦的路。
本身不是从事劳力密集工作,享有高收入与社会地位的父母,因为知道知识经济带来的好处,所以会更加要求自己的孩子,才能延续自身家庭成员在这个社会所处的精英地位;再加上这群人拥有比较多的社会资源,包括财富、时间与眼界,因此更加专注并投入心血和精力,来培养自己的孩子。
祖国大陆的竞争情形比台湾更为激烈。几乎所有父母都相信,念书是让孩子成才的唯一方法,因此无论如何都要让自己的孩子念书。大陆的大学生,也明显比台湾的学生更加用功,这从大陆的大学图书馆在夜间总是灯火通明、位子爆满,而台湾的大学图书馆只有在考试前才开始涌现人潮就能看出端倪。
反观台湾,因为社会相对富裕,生活品质有一定的水准,便失去了渴望成功的动力,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该“为何而战,为谁而战”。
许多台湾初、高中的学生,被父母逼着要好好念书,但是又心不甘情不愿,总觉得同样的知识,为什么要一背再背,和同学们拼死拼活地竞争,却只是为了分出那一两分的高下?他们觉得父母不懂他们,父母也觉得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
我回想起自己还是学生时,也跟大家有一样的问题。我的父亲总是喜欢说:想做什么事,等你考上高中再说。等到我上了高中又告诉我:别急,想做什么,等上了大学再说。
当时的我听到那样的话,也曾经想要反抗,但是几经思考后,我认为与其在当下以言词反驳父亲,或者直接甩门进房间,只会增加父子之间的对立,这对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提升自己,一点帮助也没有。只要是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就千万别去做,这是大家从小就应该养成的观念与习惯。
在求学过程中,面对父母在你学业上施与的要求与压力时,其实还有更加两全其美的方法。
到底可以怎么做呢?首先,请大家在心里将读书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目的。如果本身就很喜欢读书,可以将读书当作充实知识的手段,想想能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熟悉中国的历史演进,知道东北的名产是“人参、貂皮、乌拉草”,也是件不错的事,日后若到祖国大陆做生意,想与当地人拉近关系的时候,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据我所知,在初、高中为了应付学测,考上理想学校所做的准备,其实就是反复练习、死记课本上的知识,这实在很难与充实知识这件事画上等号。在此过程中获得快乐的人真的不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个时候,应该换一个角度思考读书的行为,可以视其为一个过程、一种手段,是一条能让你达到自己梦想的路径。有些人觉得如果考试考得好,能得到父母师长的赞扬,并且有机会在接受全校表扬时,看到同学们羡慕的眼光。这种荣耀感能够带给他极大的快乐,就会更努力地读书,以期在下次的考试中脱颖而出、再次接受表扬,再次享受那种快乐,这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化。
或者是你觉得现在读的东西千篇一律,但因为在自己的脑中已经勾勒出将来考上理想学校、进入理想院系的美好画面,即使这次的考试成绩不佳,但为了脑中那个美好的画面,还是会继续努力准备下一次的考试,期许在之后的考试中夺取佳绩、读书的行为,
可以视其为一个过程、一个手段,
是一条能让你达到自己梦想的路径。
大放异彩,这也是一种观念转化。
又或者你因为成绩不好被同学嘲笑,于是发誓要在下次的考试中扳回一城、尽雪前耻,将别人的闲言闲语当成是督促自己的动力,把考高分当成是“复仇”的工具,这又是一种观念转化。
我在初三时曾经幻想着,如果能考人前三志愿的学校,就可以与前三志愿女校的优秀女同学约会(结果当然证实这两者关联性不大);或者考上好大学就能玩社团,参加所有想参加的活动,认识内外兼备的优秀女大生(结果再次证明,如果进了那个环境不努力开拓,好事还是不会自动降临)。因此,就算考试再怎么辛苦、再怎么累,也都觉得可以暂时忍耐,这又是一种观念转化。只要将一切的努力,视为一种过程、是为了完成更远大目标的手段,就不会陷入不知为何而战、为谁而战的困境。
用前述的种种观念转化,来看待读书这件事时,便不容易觉得过于无聊,或者视其为洪水猛兽。毕竟,成功一定需要付出努力,既然在你脑中设定的目标必须靠读书、准备考试来达成,那么就把它当成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一个阶段性的任务,只有达成才能完成你心中那更远大的目标,为了那个目标全力以赴,也不再觉得这个过程会有多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