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跟成功死磕到底

2002年年底当我还在美国念书的时候,通过朋友的介绍,知道了一个在香港的研习活动,名字叫做“海外杰青汇中华”(TheChinaSynergyProgram)。该活动的宗旨,是为了让华裔学子“了解现代中国,认识文化根源”。这个活动为期约两个星期,团员们在香港会合,并出发前往广州、西安、北京以及上海等城市进行参观访问。由于这是一个跨校也跨政府部门的活动,活动行程中接待我们的人,都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和我们交流的学生,也都是各校的精英。由于赞助团体很多,所以全程都是免费的。像这样实惠的活动,能不参加吗?

于是在看完活动的报名简章后我立刻提出了申请。不过我得跟各位讲,这种活动的申请是有相当难度的,因为来申请的学生,都是全世界各校的精英,没有两把刷子还真的很难被甄选上。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都有学生报名参加,我那小小的“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博士研究生”的头衔,跟他们比起来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不过我的个性就是不喜欢轻易放弃,心想反正申请就有机会,总比不去尝试好,于是交出了我的报名表。

结果很不幸的,在2003年1月左右的时候,在主办单位给我的回函中,只用了简短的三行字,大意是“因为报名的人很多……大家都很优秀所以难免有遗珠之憾”啦……之类的用词,总之就是落选。我心想既然这趟“杰青汇中华之梦”破碎,我就专注于课业吧,反正坚持正面思考总没错。但后来发生了一件大事,给了我再次申请该活动的契机。

是什么契机呢?那就是让全中国乃至全亚洲都人心惶惶的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大概从2003年3月左右开始,香港人罹患SARS的消息迅速传到世界各地,香港岛内更是人人自危、房市崩盘、股票大跌,在媒体炒作之下,昔日的东方明珠简直成了人间地狱。

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除了希望疫情能够赶快被控制下来之外,还看到了一个机会。我心想,因为SARS在香港肆虐,因此很多原本已经录取能参加“海外杰青汇中华”的世界各地的优秀华裔学生们,一定不敢到香港参加活动,就算他们敢,他们的父母也不会希望他们去。而像我这种不怕死,父母又管不到的家伙就有机会了。

于是,我在四月时立刻写了一封信给“海外杰青汇中华”的甄选小组,表达我对香港疫情的关心,希望他们能勇敢地渡过难关,接着话锋一转,直接告诉他们:我知道很多录取的同学一定会因为疫情的影响而不敢到香港,但是我不怕。如果有人弃权不去,请让我递补,我无论如何都要去参加该活动,与香港的同胞们站在一起!

很快地,主办单位回了我一封信,告诉我因为疫情严重,在几经考量之后决定停办活动,隔年才会继续举行。我以为这样就代表没戏唱了。

可是,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变数的过程,没有一件你努力做过的事情是所谓的浪费,也就是因为这样多变的人生,才显得丰富有趣。五个月之后,我在电子邮箱里突然看到了一封“海外杰青汇中华”大会寄给我的信,信里面说,很感谢我当时对该活动的支持,他们正在进行2004年活动学员的甄选,而我因为之前所展现的热忱,已经是今年内定录取的团员了,只要把一些该缴交的文件补齐即可,不必再和其他申请者竞争。

看到这样的信,我除了感动,还能说些什么呢?于是马上把资料备齐,寄给甄选委员,也顺利参加了2004年的“海外杰青汇中华”活动。那年因为我的表现优异,还被推举为活动晚会主持人,和另一位目前在中央电视台任职英语节目主持人的陈音,一起担任人民大会堂晚宴的司仪。回想这一切,都源于我那不到最后绝不放弃的决心,以及真正采取行动努力争取我想要的东西。

但我事后回想,其实我当年在被“海外杰青汇中华”主办单位第一次拒绝后仍然不死心,并且趁着突发事件的机会再奋力一搏的行动,根本不是偶然,而是我培养出来的习惯。一个从十九岁开始就培养出来的习惯。

我在政大念书时,有很长一段时期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失败的次数简直不计其数。我想内转校内的公共行政系没被录取转学考报考政大政治系差十二分落榜,考台大政治系转学考差十分没通过。大学一年级一整年,多少个夜晚的辛苦准备宣告失败,心情之恶劣可想而知。

但是,我在政大政治系和台大政治系没有录取的榜单寄到家里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想到,能够考上台大政治系的人,想必也能考上政大政治系,但他们一定会选择台大政治系就读,毕竟那是政治系的第一志愿,这不就代表一定会有很多考上政大政治系的人不去报名,而造成名额空缺出来吗?说不定除了候补的几个名额能递补上之外,还会有招生名额不足的问题。

于是我大胆提笔写了一封信,给当时政大政治系的系主任谢教授,告诉他我是多么努力地想要考进政治系,而如果刚好情形如同我所预测,不知道有没有机会能录取我呢?毕竟我离录取分数的差距也不算大,应该是很有机会的。但过了几天谢主任回信给我,告诉我这样的做法虽然是“挺合理的异想天开”,但与他们的制度不合,就算很多考上政大的人不来报到,他们也不能破格录取分数未达标准的学生,这等于是直接地拒绝了我。

当时我虽然有点失望,但是没有绝望,也为了要让自己走出失败的阴影,开始疯狂参加学校社团、校外活动与演讲比赛,用别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结果却因此有了更大的收获。我常想,如果我不是因为念哲学系,又没有转学考上台大,课业压力不算太重,而能在其他方面充实自己的话,今天不可能通过不同的活动与竞赛培养出我过人的临场反应、运筹帷幄的组织能力、辩才无碍的演讲技巧,以及情绪控管和人际管理的协调能力。因此我发现,有时候接受当下的失败没有什么不好,最重要的是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永不放弃地想出其他的方法来再接再厉。

别人当然有拒绝我们的理由,但是我们绝对不能有放弃自己的念头。现在回头看当年发生的一切,我在十九岁时那不愿意轻易接受失败的尝试,种下了我十年后报名“海外杰青汇中华”第一次被拒绝后,还是努力想办法找出路的因子,也顺利在最后达成目标。

而这种不放弃的习惯,一定要从小就开始培养。因为,当我们年纪越来越大,能力和财富不见得能增加多少,自尊心却会越来越强,我们会更加在乎别人的眼光,更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害怕失败。

但没有尝试与失败,又哪来的经验与成功?所以建议大家,你能不要脸的时间极其短暂,请尽情把握、用心挥洒,否则再过几年,你连想不要脸的机会和勇气都没有了呢!

试着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正在学走路的孩子吧!当你跌倒的时候怎么办?再站起来啊!又跌倒怎么办?再站起来啊!也可以想象你是自己的父母,在看到自己正学走路的孩子踉跄跌倒时,你是会心疼地不让他再继续尝试,还是狠下心来看着他不断摔跤,但是越摔越能掌握走路的诀窍,最后终于笑着走入你都是为了让自己更接近成功的尝试。

的怀抱?我想任何人都会选择后者,因为那才是孩子能学会走路的唯一方式。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请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刚学走路的孩子,任何一次挫折,都是为了让自己更接近成功的尝试。上天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不是为了阻挠我们奔向既定的目标,而是为了强化获得成功时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