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美丽的谎言圆真实的梦想

从小到大,我就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特别是小时候,根本就是调皮捣蛋,令老师头痛的人物。全班同学被规定要早一点到学校早自习,我却被老师告知不必那么早到学校,免得破坏其他同学认真念书的气氛。

我永远记得,进小学后第一次的语文考试,我只拿了十分。那时的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考试这回事,糊里糊涂地就交卷了,那语文只拿十分的故事至今都还是我老爸茶余饭后的笑料。

有了考试只拿十分的耻辱之后,我发誓一定要努力念书,却发现小学段考要有好成绩还真难。虽然当时我爱逃避、爱跟朋友出去玩也是事实,不过应该无碍“天资聪颖”的我在学业上赢得佳绩吧?但是,事与愿违!

第一次段考,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考第一名。结果我考了全班第三十五名,而当时班上的同学总数是四十名。之后每一次的段考,我都期许自己要考第一名,不过只是换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自己的成绩永远都排在全班三十名之后。

上了三年级,学校重新进行分班(那时的小学每两年重新编班一次),我觉得机会来了,心想也许是我以前的班级高手太多,大家都很会考试,所以成绩一直无法名列前茅,现在既然到了新的班级,新学期新开始,也有了新希望,于是又告诉自己这次一定要考第一名。

成绩出来,当时分到三年级三班的我,居然就考了个三十三名!依照我不死心的个性,第二次段考不免俗地又下定要考第一名的决心,结果考了三十四名,不进反退。老爸揍我都快揍到麻木了,而我也很奇怪,明明跟第一名的差距甚远,怎么还老是想考第一名?现在回想起来,原来自己那不服输的个性和偏要拿第一名的性格,从小学开始就根深蒂固、坚若磐石啊!

接着说也奇怪,四年级快结束的时候,最后一次段考,我居然考了全班第二十名,这对老是排在三十几名的我来说,算是莫大的鼓励。五年级重新编到另一个新班级,不知怎么地,从此以后,我在班上的成绩就从来没有退出前五名,一直维持到我进大学之前。

大家一定觉得很奇怪,郑匡宇你是突然开窍理解念书的方法了吗?怎么能如此突飞猛进呢?我分析后发现,我念书的方式一直没变。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到取到博士学位,我都喜欢把课本从头到尾看一遍之后,用红笔划下自己觉得是重点的地方,在我准备考试时,只看我觉得是重点的部分。因为我觉得既然不是重点,就根本不该出现在老师出题的试卷里。

但因为小时候的课本内容少,没有什么重点,考来考去不过就是那些东西,老师为了分出高下,只好考些鸡毛蒜皮、毫不重要的问题。我印象中最夸张的一次,是在我三年级社会科的考试中,居然问我们课文中所提到的实施选民投票的社区叫什么名字?教材里编造出来的社区名称,也可以拿来当成考试题目啊?正在看这本书的各位,小时候应该也遇过这类的“鸟试题”吧?

于是细心的女孩子,还有某些把整本课本读熟的男生,在小学期间自然就占了上风。只不过随着升上高年级,课本的内容变多变深了,原来靠死背的孩子,再也无法自己选择重点,或者是记忆力已经不能掌握整本书的内容,又不能灵活运用、融会贯通,便容易在考试中败下阵来。

我的读书方式始终如一,却因为能抓到重点,所以在升上高年级乃至初中、高中后能后来居上,想想真的不是我变聪明了,只是因为我会抓重点而已。不过有时候我还会想,自己从五年级开始在班上名列前茅,增加了自信,到后来一路维持这种课业上的水准到大学,也许根本就是一连串的误会与错误造成的美好结局。

怎么说呢?我记得在五、六年级时,每次段考或期末考结束,班上前十名的同学成绩出来之后,班主任都会毫不委婉地告诉前几名的我们,叫我们不要太得意,因为我们班的成绩实在太差了,完全不能跟隔壁班比。别班的第三甚至第五名的成绩,都比我们班第一名的成绩要好。

美丽的错误,是鼓励自己的基石。

有时候孩子需要这种成功的假象,

让他以为自己真的很不错,才能激发潜能。

不过,沉醉在班上前几名光环中的我,怎么听得进老师说的话?我发现,有时候孩子就是需要这种不小心制造出来的假象,让他误以为自己真的很不错,才能继续激发潜能、不断挑战自己,创造更好的成绩。

在“烂班”又怎么样?“宁为鸡首,不为牛后”,我在“烂班”所培养出来的自信,让我相信自己的能力,日后即使分到了所谓比较强的班级,我还是觉得自己就该是一个全班前五名的料,并且持续维持,有进无退。

从这种思维进一步延伸,我真的怀疑,除了我在小学高年级、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似乎都是在所谓的“烂班”称霸。我甚至认为自己当年在大学时第一次去参加大专演讲比赛得到冠军,到第二年再次获得冠军的荣耀,也许同样是因为当时我的竞争对手太弱,而不是因为我的实力太强。

但那又怎么样?第一次拿到冠军已经加强了我的信心,第二次又连胜,从此以后我真以为自己是个演讲高手了。我就继续带着这个也许是误会与错误培养出来的自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过关斩将,再也没有遇过任何对手,也再也没有上台说话的恐惧。

千万别以为这种好事只会发生在我身上。曾任微软大中华区总裁、Google亚洲区总裁的李开复先生,小时候也有类似的经验。他刚移民到美国的时候,因为对英文一窍不通,上课根本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又没有足够的语言能力问老师问题,所以被老师和其他同学当成是个“笨蛋”,上课只能打瞌睡。因为在课业上毫无表现,老师对他没有什么好印象,同学也不怎么跟他来往,造成他有点孤僻害羞的个性。

突然有一天,在上数学课的时候,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有没有同学知道π(圆周率)是多少?”全班同学顿时鸦雀无声。李开复一看这个题目,不正是念小学的时候,硬被老师逼着死背下来的圆周率吗?于是他腼腆地举起手,告诉大家:“π=3.1415926535.”一说完,不只同学,连老师都惊讶得瞠目结舌。老师大大地赞叹李开复简直就是一个天才,光靠目测就能说出小数点后面十位数字,未来一定是个数学界的巨星。

被老师称赞,李开复不禁觉得有点飘飘然,还真的以为自己就是数学天才了。于是在往后的日子里,他更醉心于数学,又因为语言能力渐渐提升,他在各科的成绩都突飞猛进,成了全校的第一名。有了自信之后,连友谊都随之而来了。

当时那位老师哪里知道,在亚洲,几乎每一位学生都被要求必须死背圆周率,李开复根本不是什么数学奇才。但正因为这样的误解与巧合,带给李开复无比的自信,也改变了他的人生。所以,当我们有机会被这种美丽的误解笼罩的时候,别急着宣告这毫无价值,并告诫大家不要被这个假象欺骗。我们应该让自己相信真的有什么天赋,然后趁势而为彻底改变自己,发挥全部的潜能。

美国父母在这方面就做得比亚洲父母要好得多。亚洲的父母总是拿自己的高标准来要求孩子,孩子考九十八分就质问他(她)为什么丢了那两分;美国的父母总会赞美孩子一点点小小的成就,让孩子还真以为自己有多么优秀。

类似的情形我在美国屡见不鲜。在一些美国小学的公演中说实在的,那些孩子的舞跳得难看极了,可是他们的父母还猛鼓掌一直喊Encore!(安可,意为要求再唱、再演一次。)大家别看这样小小的动作,对孩子来说正是莫大的鼓舞。他们会真的以为自己的表现优异,并且为了得到更多人的赞美而在舞蹈方面下功夫,又因为付出了时间和努力,自然就能真正地进步,原本只是小时候父母的善意谎言,竟然变成了事实。这种谎言,多么的美好啊!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这里,一定会开始埋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没有在自己小的时候给予自己更多的鼓励,用这种善意的谎言来加强自己的自信?不过我要说:“逝者已矣,来者可追。”父母没有好好教育我们,已经长大的我们却可以重新教育自己。靠自己的力量鼓励自己,相信这次的表现不够好,至少学到经验和修正的方法,努力在下次的竞争或表演时做出最好的表现。从现在开始鼓舞自己,永远不会太迟!

或许你也想问我,我会这么有自信,是不是因为我的父母也同样运用连拐带骗、温馨激励的方式来鼓舞我呢?完全没有这回事!小时候,我的父亲就象是斯巴达的暴君,母亲则是安慰我的避风港,并没有比别人多说什么特别的鼓励话。

但是我永远记得,父亲虽然会对我又打又骂,但总是叫我再试一次,失败了再试一次,这个方法不行,就用别的方法再试一次。于是,我的哥哥小时候曾因篮球老投不进篮框,他哭着也要把球投进去才肯回家;我一次又一次考三十几名,却仍然不愿意接受自己是个失败者的事实,只想着要考第一名。结果,我终于在初中拿到我生平唯一一次的全班第一名,在大学拿到演讲比赛的第一名,也在毕业后拿到公费考试第一名。

一个平凡家庭的孩子,也能够因为自己不服输的个性,拿到梦寐以求的第一名。我想每个人都一样,都希望在自己有兴趣的领域中可以称王、成为第一名!那么,在这最后能拿到第一名的背后所要付出的,就是不服输、坚持到底以及勇于尝试的精神。

就这样,五年级之后,我一直在班上维持前五名,上了石牌初中,进了成功高中,毕业于政治大学。这一路看来,虽然成绩一直处于中上,但说实在的,还是完全不能跟我那一路建中,又第一志愿上台大物理学系的老哥相比。

像这样一个完全不是真正优秀的学生,到底是怎么考上人人挤破头的公费留学的呢?就让我来跟大家分析这其中的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