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的人因为误会或恨意,把你当成止怒泄愤的出气筒人在遭遇关于自身的不平和打压或精神与肉体的严重伤害时,往往充满愤怒的情绪,想对攻击的人进行报复,但有时却容易被愤怒给蒙蔽了双眼,看不清事实的真相,甚至任由怒火恣意蔓延,导致对不相干的人株连九族、伤及无辜。有个我曾在《你就是自己的激励达人》这本书里提过的故事,刚好可以用来帮助大家理解这种因为误会而导致他人对我们怒气难消并寻求报复的例子。
人,绝非理性
话说当年我在成功高中读书时,一开始真是如鱼得水,在本班和隔壁班都非常吃得开,是个人人都喜欢接近的对象,跟国中时左右逢源的日子相差无几。
没想到突然有一天遭遇到飞来的横祸,一切跟着猪羊变色。
隔壁班的朋友因为机车停车位的纠纷,揍了班上的同学小陈,而小陈误以为我和隔壁班的人是一伙的,加上当时没有立刻和隔壁班的朋友划清界限,因而更认定我是个吃里扒外的廖贝亚(抓耙子),于是透过自身的影响力,要全班的同学讨厌我。当时班上同学有人不明就理,听信了小陈的片面之词,也有人看到班上排挤的风气俨然成形,只好西瓜依大边,往后的日子也不敢跟我往来。
这种情形一直到二年级和三年级时,因有其他班的同学转入,才慢慢好转起来,因为新同学才不管我们班以前发生过什么事,又觉得不易打入既有的小圈圈,便主动和我攀谈,而我也乐于展开胸怀,结交新朋友。虽然到了三年级,透过自身的努力与同学们维持良好关系,被排挤忽视的情况已经得到明显改善,但那件事情后,我便发现,原来人并不是理性的!特别是当一个人愤恨不平的时候,怒火会掩盖过原本的思考逻辑,甚至试图找出更多的代罪羔羊,作为他报仇泄愤的刀下亡魂。
例如当时小陈在被隔壁班的朋友痛揍一顿后对我有误解,虽然也向他解释了整件事跟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但他难抑心中的怒气,把打他的人,还包括打他的人的朋友,全看成一丘之貉,要讨厌就一起讨厌,要“赌烂”(台语,讨厌的意思)便一起赌烂,我因此受到了池鱼之殃;又因真正的罪魁祸首在别班不在自己班,小陈无法对他们做出什么实际有效的攻击,班上刚好有我这样一个和他们沾点关系的倒霉鬼,便将所有的新仇旧恨全部发泄在我身上。
从高一下学期到高二结束的那一年半左右的时间,真的是我从小到现在班级人际关系最惨烈的一段日子,上课发言或上台领奖时会被小陈和他的党羽嘘,连分组讨论时也会遭到他们的刻意排挤,甚至威胁其他同学最好不要跟我走在一起。
不要放弃任何辩护的机会
当然,现在回想起那段过往时,其实也觉得当时自己的心高气傲,不愿意放下身段,反复去向小陈说明解释,是导致后来误会越结越深的主因。如果我当时不只一次,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烦”小陈,告诉他自己跟整件事一点关系也没有,或者请老师出面缓颊,甚至用撒娇装可爱的态度死缠着他,要他别生气的话,情况也许不致演变到这般恶劣的境地。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有所谓的脾气,也有所谓的自尊,一方面为自己被人诬赖感到生气,一方面又觉得已经说明过的事情为何需要一再重复?于是通常在类似情形下都会选择放弃,任由这种误会造成的关系破裂继续恶化下去。
如果各位读者目前是遇到类似状况的当事人,也许可以先衡量一下自己和对方的友谊关系到底属于怎样的程度?若是你再好不过的朋友,那么摆低姿态,和颜悦色地再多解释个几回,反正自己不会少块肉,却能让对方感受到你更多的诚意和用心,对改善关系有着极大的助益;要是对方只是个认识的人,对你来说不过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则可以不予理会,或者做出你认为适当的说明后,见好就收。不过要特别注意的是,要是误会结束后对方仍不肯轻易放过你,甚至发挥个人影响力,让全班或全公司的人都加入讨厌你的行列,那就得不偿失了。
训练感同身受的同理心
因此,我的建议是,若是对方和你身处同一个团体,例如同班或同办公室,一定要观微知着、防微杜渐,用最诚恳的态度和最柔软的身段,不断向对方展现你希望化解冲突的诚意,在误会萌生便斩草除根,避免负面效果的蔓延,这将是把麻烦和困扰降至低点的最好方式。
其实,这种因自身遭遇的不幸而产生的怨恨,真的非常容易导致更多的悲剧,类似的例子还发生在当年白晓燕绑架案后。
白晓燕的母亲白冰冰女士因对陈进兴充满了怨怼与仇恨,心想杀人者一定要偿命,更进一步认为凌虐杀害白晓燕这么残忍的案子,陈进兴一家人全都脱不了干系,直接认定陈进兴老婆张素真和他的小舅子也是共犯,甚至迁怒到无辜的孩子们,当然还包括了她认为当时强出风头、只为了增加人气以利选举而介入整起事件的谢长廷。
白冰冰女士痛失爱女的心情我可以理解,如果我是当事人一定也会对陈进兴深恶痛绝,欲除之而后快,但是再怎么痛恨,也无法改变陈进兴的孩子们与整起事件无关的事实。这时,人就真的要压抑心中的怒火,试着以更冷静理智的态度来看待整件事情。虽然这种事绝对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人生试炼,但更多仇恨只会导致更多不幸,能够就此打住,让元凶承担一切暴行的后果与惩罚,应该已足够。
我不是小陈或白冰冰女士,不能替他们要做的行为和采取的态度作决定,但是可以用这些例子来提醒自己,未来在发生类似状况时,不要迁怒他人,打击了不该打击的对象。同时,当发现若再有人因类似的原因对我展开谩骂和攻击时,也较能释怀,在了解他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后,便不会再为了探究别人为何要如此攻击我而暗自感伤。同理心的训练,除了可以让自己感同身受,更能逐渐理解别人采取当下行动的用意和动机,对别人不理性的行为做出原谅,减少误会冲突。安抚自身情绪,实行适当的理解与转化,绝对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好好修习的人生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