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式反求诸己,善待彼此

反省永远留给自己,而不是用来要求别人

之前分析了那种“因为我这样想,所以别人也应该这样想;因为我这么做,别人也应该这么做”的思考盲点后,这里想跟大家延伸讨论的,是关于“反省”这两个字的定义和用法。许多人,不管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对象,还是网络上仿若天外飞来的陌生人士,与我们意见相左,甚或发生争吵时,都喜欢没事来一句:为你自己的所作所为好好反省吧!

请把反省的工作留给自己

每次看到这样的意见或留言时,都觉得相当好笑。因为,“反省”这两个字,永远都是上位对下位,或权力大对权力小的人进行意志凌驾的产物,它的目的在使下位者承认自身错误,并且针对不当的言行做出检讨与改进,例如父母师长以及公司上级训斥后,叫我们闭门思过,想出改进的方针,往往带有强硬要求的意思,绝对是一种上对下不平等关系的展现。很多人愿意接受,是因为听了师长前辈们的训诫,觉得心悦诚服,真心承认自身的错误与不足,也乐于遵照他们的指示改进;但更多的情形是,被要求反省者只因身处在那种不平等的关系里,即使不情愿却又无力改变,只好勉强接受,并非真心想采纳那些上位者和长辈的建言,表面上表现得唯唯诺诺,心里其实更希望的是叫他们反省的那些人自己最好能先深刻反省。

既然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欢被别人要求反省,而且就算听了别人的话决定反省,也是因为看在与对方有亲族或从属关系这层考量后的决定,于是,那种跟我们没有亲属关系,生活上又没有太大交集,特别是所谓的网络上的小白们,就更没有资格要求我们反省了!在我看来,所谓的反省,永远是留给自己,而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因为,别人没有义务一定要听我们的话。我们对别人的批评与意见,往往也不见得是出自真心希望对方更好的建言,单纯只是展现优越感,在凌驾他人意志后沾沾自喜的私心。

因此,与其要求别人反省,还不如把反省的工作留给自己!我们通常不能改变任何人,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当外人的态度和外界的环境一如往常时,只有改变我们自身的观念与做法,才能就当下自己觉得不便或不满的情形,做出改善的举动,扭转情势成为我们想预见的局面。

于是,下次当我们想批评别人、要别人反省时,最好先衡量一下自己是否在别人心中够那个分量,或者是跟对方有着上下从属、进而可以要求和指挥对方的关系,否则真是自讨没趣、浪费时间,因为别人不仅不会反省,更不会对我们的任何建议心存感激。

不过反过来说,当没什么关系的陌生人要求我们好好反省时,也不必立刻把他的话全当成废言或耳边风,可以选择其中我们也觉得能让自己更好的观点,采纳建议,当做是改善自我的机会与良方。

例如,当看到有人批评我把搭讪的大饼画得太大太美好,却忽略了应该提供循序渐进让读者提升自我的步骤,因此认为我开的那些搭讪课程,都只是诈财骗钱的手段时,虽然已经解释过自己的课程为何那样开价的原因,所以那个部分不会改变,不过我确实都将批评者的意见都听进耳里,放进心里了,于是加快书写的脚步,出版《正妹高峰会——魅力吸引的法则》这样的书籍,提供一步一步提升个人魅力特质的方法,让大家都能一点一滴地从态度和行为上做出改变,朝着魅力达人的目标迈进,这是我在被批评后自我反省所做出的回应。

其实,会这样慢慢出版,先推广搭讪、再提供自我提升的步骤,绝对不是为了吊读者胃口,而是从一开始,原本认为许多男生的条件其实已经很不错了,需要的只是跨出那认识异性的第一步,之后就可以展开属于自我的快意人生。后来才发现,现今社会还真的有许多人,根本缺乏有魅力的思考态度与行为模式,想要让他们的人生做出改变,进而吸引异性,必须从最根本的地方开始,书才越出越多,从不同的层次与面向,企图提供读者们改变自我、让自己向上求新的方法!当然,随着出版的书籍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人对我展开批评,认为我的书都是用来骗钱和浪费纸张的废材。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在此想和大家讨论另一个发人深省的议题。不知道大伙儿是否注意到,自从网络媒体发达,人人都能自己架设博客在上面发表评论后,许多批评谩骂的言论,像洪水般泛滥成灾。在这些批评谩骂的群众中,有一群人特别喜欢针对所谓的知名作家,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骂人者通常认为那些知名作家写的书内容空洞贫乏、了无新意,提出的道理,早在以前其他真正大师们的书籍里都讨论过了,于是进一步讥讽那些畅销作家有欺世盗名、蒙骗读者之嫌。对于这点,我倒有完全不一样的看法。

其实,每本书和每位作家,对于人生的道理、男女交往方式及大家最关心的生财之道,当然很难有所谓的创新,大多是就既有的良好观念,提出一点改善与加强,或者用比较现代流行、更贴近大众生活的表达方式,来传达不变的真理。说实在的,老祖宗们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把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我们的喜怒哀乐、贪嗔癫痴,描绘得一清二楚了,这在孔孟老庄及西洋名哲的书籍里便可一窥究竟。人类的科技如此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但在情感、欲望和人际关系上的表现,的确没有太大改变。

但是,如果对于现代人还用老一套的说辞,有事没事拿出圣贤书来晓以大义,年轻读者们大概会有阅读上的障碍吧!同时也缺乏与现代人生活相关贴近的鲜明事例,让大家更能感同身受、心领神会。于是,牢不可破、耳熟能详的人生道理,就可以从不同面向和角度来重新讨论。透过每位作家不同的书写方式挑动每个人的敏感神经与个人经验,打动不同层次与不同需求的读者,冲击每个人特殊的心灵角落,进而大受感动,享受内心宛如天降甘霖的洗礼,也让外在行为上展现出剑及履及的改变。这正是为什么有人说每本书都有其价值的原因,我深表赞同。

从上文的讨论中不难发现,我绝对赞同每个人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提出的观点必定有值得关注的意义,这和你是否是有力人士还是无名小卒、达官显要或者市井小民,没有太大关系,虽然前者的确拥有较多的舞台发表他们的论述。既然我们有幸生在这样一个言论如此自由开放的社会,就该好好珍惜这得天独厚的礼物,而不应该恣意将它化成攻击他人、党同伐异的工具。不主动批评别人,而多多反省自己,才是身为人应该坚持的作为。

请用全新思维看待反省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观点想提醒大家。反省,绝对不该被当成一种对自我的否定,应化作是一种对自身观念与行为举止的强化。很多人不愿意接受或从事反省的工作,正是因为在内心意义的联结上,赋与了反省错误的意思,认为那是一项否定自我的工程,纯粹为偏差的思想道歉,为错误的行为谢罪;但我想提出另外一种更积极关于反省的意义,那就是将反省当成是修正既有观念、提升外部行为的活水良药!例如,反省时,我们一定要避免如下的思维逻辑:

“我错了,我怎么那么笨?”→“大家一定都在笑我!”→“好丢脸,我再也不要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了”或→“不行,我绝不能认错,要死撑到底,不能输给那些看笑话的人。”

而可以采取这样的想法演绎:

“原来我这样不是最好的做法啊!”→“那我来想想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找到了!那我赶快照做,相信马上就能享受成功的甜美果实!”

大家看看,用这样全然不同的思维逻辑和演绎方式来看待反省,是不是和以前被迫检讨自己时那种羞愧困窘、不情不愿的心理状态,有着天壤之别呢?!当你在内心对反省做出如此正面积极的意义联结时,便不会恐惧反省将造成的自我贬抑,而会乐于接受反省带来的全面性改造,这必定能使我们越来越好,迎向自身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