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这东西,差不多家家有,天天用。人们梳洗打扮,总要对着它调查研究一番。镜子,也可以算是一种认识工具吧。人的眼睛,能看到别人,看到周围的事物,唯独不能看到自己的真实面容。镜子的功用,就在于帮助人克服眼睛的生理局限,如实地瞧见自己。正因为镜子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人们乃推而广之,把借他人、他事、他见以正己的方法,也喻为“照镜子”。这种加引号的“照镜子”,可要比日常生活中照镜子难得多了。唯其难,就有人会“照”,有人不会“照”。
我国古代,有不少会“照镜子”的人。战国时齐国宰相邹忌便是一个。邹忌从镜子里发现,自己实际上并没有徐公漂亮,而他的老婆和客人说他多么漂亮,不过是阿谀奉承。由此他联想到:在日常生活中不照镜子,对自己的尊容心中无数,尚且有被欺骗的可能,倘若在处理国家大事时也不知道经常照照“镜子”,那所受的蒙蔽就严重了!他向齐威王报告了自己的体验。齐威王听了很赞赏,接受了他的建议,实行鼓励臣民批评朝政的政策,并正确地对待这些批评,使国家很快强盛了起来。
另一个例子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曾把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做“镜子”,随时对照。他总结自己“照镜子”的体会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迫于人认识的局限性,很容易使人陷入盲目中,缺乏自觉性。而“以人为镜”“以古为镜”,学会在人们的各种批评、意见中认识自己,学会在认识别人,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世界中认识自己,这就叫做会“照镜子”。而凡会“照镜子”的人,总是比较聪明一些,能干一些。
“镜子”虽好,却有些人不会“照”。比如,怕看到自己的丑陋之处,有伤“面子”,不敢“照”;自己脸上有疤,却怪“镜子”反映得不准确,不愿“照”;还有那自以为是“天下第一美人”的,则不屑于“照”;甚至有因丑处被照,短处被揭,恼羞成怒而将“镜子”弃之、砸之者。这几种对待“照镜子”的精神状态,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为什么我们害怕被批评?是因为批评迫使我们要面对自己,认清自己,重新评估自己的价值。批评就如有个人拿着镜子在你面前,让你看清楚自己。
在别人拿着镜子在你面前的时候,如果你有意无意地把镜子移开,不理会或是拒绝那面镜子,都是自己的损失。虽然在日后的日子你可能会发现原来那些批评是善意的,是帮你看清自己的一些缺点或弱点,但很可惜的是,自己错过了早日改过的机会。
批评就如一面镜子,但这面镜子总是要别人给你的。人家愿意免费地把镜子借给我们,帮我们擦亮自己的眼睛,提醒我们,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缺点,给我们足够的时间改过,我们当然应该感谢及感激。或许真的有可能,别人是抱着想侮辱你、让你感到难堪的心态来批评你,但如果他真的批评到我们的盲点,那我们不是也赚到了吗?不要认为被批评是损失,把批评视为成长的主要因素,我们就会觉得我们赚到了。毕竟他还是帮我们擦亮了自己的眼睛,看见自己的盲点。
接受别人的批评时,记得保持心灵宁静,感激别人给你成长的机会。
当然,批评也有善意的批评和恶意的批评之分。所以人人都要保持冷静、保持心灵宁静的原因就是要分辨好或是坏,对还是错,恶或是善。
在接受别人的批评时记得保持平静,用真理用智慧去思考及衡量。分析后知道什么是对的就要赶紧改过自己的缺点,这就是感激别人的最佳方法,这也是一种感恩。别人愿意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原因就是希望我们改过缺点。别人批评我们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冒险,因为批评别人的人也可能成为别人的敌人或仇人,更有可能被人责骂或责怪。所以善意批评者是伟大的。
批评是一种恩惠,是在教导自己认清看不到的那一面。只要愿意张开双眼认真观察,双耳用心聆听,用心去领悟,用慧眼去看透,用智慧去解剖,用真理去分辨,用足够的决心和恒心去面对并且改过,勇往直前,人终究会变得更加的完美及高贵。批评是一种恩惠,是在教导自己认清看不到的那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