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才子俊杰的能言善辩,今朝风流人物的慷慨陈词,他们如此好的口才难道都是天生的吗?不,好口才并不是天生的。如果好的口才是天生的,那么我们博大精深的语言中就不会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真理千古流传了。纵观古今,大部分人拥有的好口才都是在生活中辛苦练出来的。
正如华罗庚先生在总结练习“会说话的能力”的体会时所说的一句话:“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所以,只有掌握了说话的基本方法并加以刻苦练习,才能够拥有好口才。
(1)掌握锻炼口才的方法。
首先,正确的发音是拥有好口才的基础。由于地区等差异和生活习惯对人们说话的发音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好的口才要求每个字都必须发音清楚,所以平时多注意别人的谈话,朗读报纸,多听广播等都能够很好地改善发音不准这一问题。此外,良好的口才应该是用大方熟练的语言力争使每一句话都使人明白易懂,而不是用语言艰深而显示自己的学问或魄力。
其次,适宜的说话速度也是良好口才的必备条件。说话的目的是让对方领悟到你的意思,而不是快点说完以便节省时间,说话太快不仅容易使自己感到疲倦,还使听话人难以明白所说的内容。说话太慢不但浪费说者和听者双方的时间,还容易使听者感到不耐烦,所以在平时要多加注意自己的说话语速。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简单、易行、见效的提高说话能力的训练方法。
第一,速读法。顾名思义,“速读”就是快速地朗读,目的是使人口齿伶俐、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速读法可以用以下方法来练习:演讲稿或精美散文是最佳的练习选择。在开始朗读之前先要把文中不懂的字词查出来,以免一开始就读得错字连连。刚开始朗读的速度要慢些,然后再逐渐加快,直至达到个人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但快的速度必须建立在吐字清楚、发音干净利落的基础上。在任何的时间或地点,只要手头有一篇文章就可以独立完成练习,如果能够找一个人听你的朗读将更有利于对你的不足之处进行纠正,此法也可以借助录音机完成。
第二,背诵法。上学时我们为了更好地提升我们的学习成绩,往往要背诵各种各样的课文,而这里背诵的主要目的是在于锻炼人的说话能力。这里的背诵不仅仅只是把文章背诵下来就算完成任务了。既然是背诵,就要既会背又会诵,这种训练不仅能够培养人的记忆力,还能够培养人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也是训练的目的所在。没有很好的记忆力是很难培养出良好的说话能力的,所以记忆是培养说话能力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
“诵”训练的主要是一种表达能力,要求能够准确地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声情并茂的表达。背诵法,不同于前面所说的速读法。速读法的着眼点主要在“快”上,而背诵法的着眼点则在“准”上。因此,所背文章中的字、词一定要准确,在背诵中吐字、发音务必准确无误。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且背诵中不能有遗漏或错误的地方,可找人或录音为自己进行校正。
第三,练声法。练声就是练嗓子,即练习自己的说话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总是喜欢那些圆润饱满、悦耳动听的声音,而不愿意听那干瘪无力、沙哑干涩的声音,所以拥有一副好嗓子是我们拥有好口才必做的工作。
都说“练声先练气”,气是发声的基础,所以练声的第一步是先练气。吸气要深,小腹收缩,整个胸部要撑开,尽力地把更多的气吸进去。需注意的是,吸气时不要提肩,呼气时需要慢慢地进行,要让气缓慢地呼出。呼气的方法是上下两齿基本合上,留一条小缝隙让气息慢慢通过。
声音来自声带,所以只有声带打开了才能有声音发出。先放松声带,用一些轻缓的气流振动它,让声带有点儿准备,发一些轻慢的声音。如果一张口就大喊大叫的,将会对声带起到很大的破坏作用。
声带活动开了,就该为口腔做一些准备活动了。口腔是一个人重要的共鸣器,声音的洪亮、圆润与否跟口腔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不能小看口腔的作用。口腔活动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
①进行张、闭口的练习,活动嚼肌,也就是面皮。这样等到练声时嚼肌运动起来就轻松自如。
②挺软腭。这个方法可以用学鸭子“gāgā”叫来体会。
③练习吐字。吐字与发声息息相关,要想达到“字正腔圆”的发音效果必须做到发音准确无误、吐字清晰、声音圆润。
第四,复述法。就是把别人的话再重复叙述一遍,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在于锻炼人说话的记忆力、反应力和语言的连贯性。
练习方法:首先要选一段长短合适、有一定情节的文章。要想达到较好的效果,可以请朗诵较好的亲朋好友进行朗读或是用录音机把它录下来,听一遍复述一遍,反复多次并与原文进行对照,直到能完全把这个作品复述出来。这种练习绝不单单在于背诵,更重要的是在于锻炼语言的连贯性。如果能够当众进行复述,还能够锻炼人的胆量以克服紧张心理。
第五,模仿法。模仿的过程也是练习说话的一个过程。当我们模仿这方面有专长的人时,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很大的提高。但这里的模仿要求尽量模仿得像,要从模仿对象的语气、语速、表情、动作等多个方面进行模仿,并且在模仿中要有创造,力争在模仿中超过被模仿者。
第六,描述法。描述法就是把自己所看到的景、事、物、人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主要目的在于训练大家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的条理性。不管是演讲、说话、论辩都需要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说话的时候就不会有一张悬河之口组织语言的能力是口语表达能力的一项基本功,描述时先要对描述的对象进行细心的观察,然后抓住特点有顺序地进行描述。
我们的日常生活是随意的,但却不是所有的话语都可以随意地使用。我们的每一天,都会身处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所以并非是所有的话题在任何时间或地点都适合拿来公开讨论,所以要想在为人处世中成为一条能屈能伸的“龙”,就必须能够把话说得恰到好处,并掌握一定的分寸!
(2)谈话的禁忌。
第一,自己的健康。自己的健康不适宜拿到公共场合去谈论,因为除了自己的亲朋好友,不会有其他的什么人会对他人的健康检查、养生等感兴趣。在公共场合高谈阔论自己健康的人往往会成为最令人厌烦的一个。
第二,他人的健康情况。自古以来疾病都是一个极为忌讳的话题,特别是那些患有癌症、心脏病、动脉硬化等严重疾病的人,都不想使自己的健康成为谈话的焦点对象。如果在谈话中不断提及他人的健康,那会使被谈论者犹如被揭伤疤一样伤到自尊,如被谈论者生气反驳对自己也没什么好处。因此,不要对别人的病痛表现出过分的“热情”,当他人恢复健康时,要像对待平常人那样去对待他,不要提及他所经历过的伤痛。
第三,有争议性的话题。宗教、政治、党派都是一些敏感的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所以在谈话过程中要避免提起,除非清楚地知道谈话对象的立场,不然很容易使双方的谈话陷入抬杠或对立僵持的状况。
第四,东西的价钱。你或许会羡慕别人高档奢华的享受,但在谈话过程中不要谈及这种私人化心理的问题,因为一个人的房屋或汽车值多少钱与其他人的事情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如一个人在谈话中总是提及“这值多少钱”“那值多少钱”,会给人一种俗不可耐的感觉。
第五,个人的不幸。当一个人在谈话过程中谈及有关自己的不幸话题,会使对方感到为难,因为别人不知道该以怎样的方式才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同情,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不提及。对于别人的不幸,如果对方是主动提起,不要为了一时的好奇心理而追问个不停,而是要耐心地听对方诉说并表示出自己真诚的同情。
第六,老生常谈或过时的话题。经常被大家提及的或已过时的话题会使谈话陷入无聊和厌倦之中,所以每次谈话都应该尽力谈及一些新鲜的事情,使大家都有足够的兴趣把谈话进行下去。
第七,关于不同品位的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或欣赏的生活,生活方式不一样,随之附带的品位也就不一样,所以对自己的品位可以轻描淡写,对于他人的品位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和欣赏,不管对方的品位是雅是俗,都不可过多地说什么。关于黄色笑话在房间里说或许还有一定的情趣,但是如若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用这种方式来吸引或引起别人注意力,则是至极的败笔。
第八,害人的谣言。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在谈话中有意或无意说出来的话都会成为对别人的前途或生活造成不利的谣言。所以在闲谈之时要思考自己该如何恰如其分的表达,而不是刚出口就对人造成伤害。
第九,太过于直截了当的话语。直截了当的话语能够让人很快地明了说话人的态度和话语的意思,在某些场合这是好品德的表现。比如,能够直截了当地点出朋友的缺点或错误使其避免陷得更深,这是对亲朋好友的负责与关心。但是,若当你因为某个问题或事件与人发生冲突产生误会,便不明事理、气势汹汹地找人算账,并以恶言相击。那么,试想一下,有没有人会喜欢这种人呢?
(3)巧妙地应对令人生厌的谈话者。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我们生活的圈子里常常会有一些令人厌烦却又无法避及的谈客,面对如此情景该如何应对呢?
第一,探人隐私者。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温柔的角落,那里盛开着我们隐私的花朵,我们尽心尽力地呵护着,或美好或苦涩我们都享受着,但总有人处心积虑想尽办法想要侵犯那一处的柔软,若不被人踏下铁蹄还好,一旦被人侵犯就会陷入重重的飞短流长之中,从而给自己的生活和心理造成诸多的伤害。
智慧策略:对于探人隐私者答非所问。
对于探人隐私的人,如果冷言相待,这种做法说不定会使你陷入更深的漩涡中;如果给予回答,也不能有什么就说什么,最好的应对策略就是答非所问。如:他问你“谁是你晋级的后台”?你就回答“托你的福”;如果他问“你奖金多少”?你就说“不比你的多”。如此一来,对于他的提问不是不答,而是答非所问,这样不仅不会得罪对方,还能够达到不透露自己隐私的目的。
第二,唉声叹气者。
人生在世,不是事事都能够如愿以偿,磕磕绊绊常有,于是抱怨、发牢骚之人也就常有,这也无可厚非,但对于那些常常唉声叹气地把自己的不幸、苦恼与忧虑作为谈话的主题,甚至还夸大其词地将自己的境遇说得非常严重的人,会使与之谈话的人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陷入两难之地。
智慧策略:为唉声叹气者注入活力。
对于那些唉声叹气之人,他们并非认为自己的能力差、抱负小,恰恰与此相反,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强烈地渴望别人能够肯定他有着了不起的天赋和不同寻常的能力。所以与这类人谈话时,要恰当地肯定他的特长,给予他一定赞美,为他注入蓬勃发展的活力。长此以往,即使不会对他的唉声叹气有所改变,也会使他觉得你是个亲切之人。
第三,道人是非者。
人们常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不要觉得他把别人甚至你厌恶的人的是非告诉你他就是你的朋友,如此道人是非者,他既然能够在你的面前说别人的是非,定然也能在别人的面前搬弄你的是非。这类人之所以乐于道人是非是因为嫉妒心过于强盛的原因,所以同此类人谈话时万不可推心置腹。
智慧策略:对于此类道人是非者要哼哈而过。
对于这种道人是非的人,对其所说的话语不要表现出一点儿的热情,冷淡对待,时间一长他自会知“错”而退。对与道人是非者所说的种种话题不要反对也不要赞同,“哼哼哈哈”使用一种模糊的语言应付便可。反对他会得罪他,赞同他会给他一种找到同僚的感觉,日后必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所以对于此类人使用“哼哈”的模糊语言,会让道人是非者感知你的成熟,并感觉这种话题难以继续交流下去从而终止话题,或者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哼哈”语言不失为应付道人是非者的一种处世学问。
第四,喋喋不休者。
这类人往往会在谈话中长篇大论,把自己当做谈话的主角,滔滔不绝,表情丰富,这是在人与人交谈中最让人厌恶却总是存在的一种人。
智慧策略:对喋喋不休者进行巧妙的提问。
对于喋喋不休者,如果强硬打断不免会伤及感情,不妨根据他的谈话内容给予适当的提问,如“导弹的燃料分子式是什么?”或提问与当前话题无关的问题,如“打扰一下,现在几点了?”如此一来,对方也会感知到自己谈得过于多了,便会停下来,给彼此自由的时间。
第五,俗不可耐者。
总有一些人为了能够给别人一个完美的印象而总是矫揉造作、华而不实,有的人则满口粗话、废话连篇,他们都让人觉得俗不可耐,可我们却在日常生活中难以避免与这些人打交道或共事。
智慧策略:给予适当的指教。
此类人大多知识面窄、社交能力差却又急于表现自己。所以在与此类人交谈时,适当地给予一些指教,说一两句正确的做法或有关注意事项,但不可过多地指教以免伤及他们的自尊或痛处。
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令人厌烦的人不止以上几种,也不能完全按照上述办法按部就班地与人交流,而应该根据实际的谈话状况灵活地运用自己的谈话语言。就算那个人的言谈再令你反感,你都应该保持自己良好的交际形象,因为当你的胸怀能够容纳这种人时,你就称得上是一个“王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