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我监督:你在一小时内做了几次强迫行为

很多人都看过一个口香糖广告,广告里为了突出口香糖的味道持久,就安排了一个演员在那不停地转圈,直到把地板转出一个窟窿还没有停下。这个广告通常人们看过之后只会一笑了之。但是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这个广告的广告语可谓是道出了心声,因为很多时候强迫症患者在进行一些“强迫行为”时,也是根本停不下来!

只有自我监督,并且控制自己的行为,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跟强迫症展开对抗。想要在控制“强迫行为”上取得进展,首先要对自我的强迫行为有一个全面清楚的了解。制订自我监督的计划,并且选择较为轻松的氛围将计划实施。

史丹利在别人的眼中是一名肌肉发达、沉默寡言的运动员。他平时大部分的时间都会在自家附近的场地上投篮。但是在史丹利却在运动中失去了乐趣,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运动,显而易见他已经被强迫行为困扰得停不下来。他可能会在一个小时内进行2次、4次、6次、8次或者更多。这种重复让他在比赛中不能集中精力,控制不了时间,严重时他甚至不能参加比赛。

在史丹利六年级时,他就萌生了“完美”这个“强迫念头”。他觉得鞋子应该放得完美,说的话应该完美,写的字应该完美,走路的姿势应该完美。那个时候的史丹利还并没有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妥。直到初中时,他开始送报纸的时候才发觉自己跟其他的孩子有很大的不同。本来一个小时就能送完的报纸,史丹利却需要两个小时。因为在这多出来的一个小时内,他不停地重复确认自己的报纸是否都送到了住户的门口,就像是有某种力量强迫着他去检查。在他八年级的时候,他看见什么东西都认为是脏的,萌生这个念头后他就会感到不舒服。到了高中时,史丹利就开始数数,一天开始的时候他还很正常,可是到后来在他的大脑中就剩下一堆“6、6、6、6“或者“8、8、8、8“这样的数字了。因为这些数字的干扰,史丹利还输掉了很多比赛。

随着年龄的增长,史丹利的“强迫行为”不停地发生着演变,这些困扰占用了他大部分的时间以及大脑空间。他无法结交朋友,甚至连说话都需要强迫自己才可以做到。但是史丹利也有欣慰的地方,每当他觉得自己病情有所缓解,他就会去学习,想尽办法去补习自己落下的功课。

很显然,史丹利患的是强迫症。他曾经尝试过跟自己的医生阐述自己的问题,却并没有什么作用。医生给他开了安拿芬尼,但是药物也没能帮上他的忙。而且药物的副作用也让史丹利的肌肉震颤。但是好在史丹利的意志坚定,他对抗“强迫行为”有着十足的信心。

后来他还成为了一名医学院的预科生,他在假期时做了一份关于调查强迫症患者进行跟踪研究的工作。史丹利做得很出色。每次他进行跟踪打电话时都会先把自己的病情说出来,后来在医生的要求下,他还将自己的故事写了下来。能够直面自己的强迫症,并且与之斗争,还取得了个人成就,这就说明他在跟强迫症的抗争中是成功的。

自我监督是在行为治疗中至关重要的。如果对自己的强迫症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那么在自我监督的过程中不但会不得其法,很可能还会偏向了错误的方向。那么怎样才能帮助自己进行自我监督呢?

首先需要强迫症患者准备一张表格,并且将自己在一天时间内做了多少次的“强迫行为”一一记录下来。在对自己的“强迫行为”有了清楚的了解与认识后,可以抽出一天的时间,待在家里,专门针对表格上的这些行为进行有目的地规避。

比如说患者当看到门觉得它“脏”需要反复擦洗时,就可以让自己不去擦,放松自己,不去在意。再比如说如果患者每次都喜欢把鞋子摆放地特别整齐,那就可以试着让自己不去摆放鞋子。如果怕工作上会出现失误,强制自己检查一到两遍即可,就算出现错误也不要因此感到气馁。适当宽慰自己,比起懊恼更容易让患者从“强迫症”的阴影里走出来。

当患者逐渐克服了一些“强迫行为”后,就可以将表格上的记录进行删除。这样不但可以鼓励患者继续进行,还能大大地增加他们的信心。当然身边父母、朋友、同事的帮助与引导也必不可少。只有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强迫症才有可能被完全治愈。

Keypoint:自我监督在行为治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其目的是要让患者自己认识到自己身上“强迫行为”的存在,并且总结这些行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这样才能使患者摆脱“强迫行为”的魔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