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魔人》是一部拍摄于1973年的美国恐怖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小女孩被恶灵附身,而她的母亲尝试用各种方法治疗她,却都无效,最终只好请牧师来为小女孩进行驱魔的故事。
这看起来只是小说或电影里才有的虚幻事件。然而,现实中,有些人却觉得自己就好像故事中的小女孩一样着了魔,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必须接受惩罚。
S的故事不是特例,算是典型。S是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孩,上6年级,聪明独立,喜欢家人为她的学习成绩骄傲。然而,一件很突然的事情发生了。一天,她正在写作业,关于惩罚。她觉得作业没有做好,因此,她“犯罪”了,然后她觉得自己总是会做错事,这种感觉一直围绕着她。
接下来,她的病症每天都在加剧。她认为如果自己碰到了桌子,就真正地冒犯了上帝,因此她会抱起两个手臂。在学校自习课下课时,老师会问:“女孩们,你们讲了多少次话?”然后,S就会向老师“坦白”自己讲了12次。其实,她所谓的讲话,就像是呢喃,轻如呼吸,根本没人听见。但是,S自愿接受惩罚,因为这样她的感觉就会舒服一些。在本上写字,如果字写得出格,S就觉得这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
一切都是沉重和压抑的。更糟的是,S觉得自己身体里住着魔鬼,总有一种魔鬼的力量在盘旋,“把自己出卖给恶魔”的念头在不断攻击她。
S和心理医生的交谈就好像是一个道德剧的对白。S紧张痛苦,犹豫但又顽固,问:“我确信,我是一个罪人。我是怎么犯罪的?我的惩罚是什么?告诉我,是不是我接受惩罚后,我就会好一些?”心理医生告诉她,她没做错什么,这句话反而刺激了S。她大叫:“别那样说,你的话会让事情更糟糕。我知道,这个错就在我身体里面,我有可怕的念头。我需要的是惩罚,只有惩罚能帮助我。”
S确实像“着了魔”,那些话听起来阴森恐怖,正如驱魔人电影里的内容在现实里活生生的再现。而且,她似乎并不是真正打算问上述的问题,也并不在意答案,好像她那些问题背后的力量有自己的方向。
S真的着魔了吗?不是的。她患了顾虑过度症。这是人们在确定这是一种强迫症之前给其起的名字,其症状包括过度祷告、无理由的质疑、坚信自己有罪、极度挑剔等。
加州大学医学院知名精神病学教授杰弗里•施瓦兹在《脑锁》一书里阐述了与此相关的强迫症症状分析和表现:
强迫观念
有关宗教的强迫观念(顾虑重重)
受困于亵渎神明或者亵渎神物的担心
过分执着于道德判断和是非界限
强迫行为
其他强迫行为
心理强迫行为,如静静背涌祈祷词以驱赶坏念头
也就是说,强迫症在患者的脑中“植入了”强迫性困扰念头,这会让患者承认任何指控,并从认罪、接受惩罚中感觉得到了解脱。因而她们不需要别人来逼迫,而是自己变成了高高举起审判火炬的审判者。
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儿童精神卫生分院的主任朱迪茵·瑞坡坡特发现,这种顾虑过度的出现不是罕见的。她翻阅过一些资料,1927年一个教堂组织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4%的人疑似患有顾虑过度症。1966年,奥弗莱合提出了教会关于顾虑过度症的一个新定义。这个定义几乎和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关于强迫症的定义一模一样。
顾虑过度症和强迫症的比较
顾虑过度症强迫症
1.持续顾虑的念头、话语和事迹持续的闯入性念头、思想或欲望
2.念头会引起不安感、压力感和负罪感自我矛盾
3.强迫性的行为和困扰性念头被动地、被迫地去做强迫行为或仪式化动作
4.在健康的人中存在不是由于其他精神疾病或身体疾病的影响
关于这种顾虑过度症产生的原因,确实有一种说法是因为魔鬼。1964年出版的《碎片》一书中这样写道:“这个不知疲倦的死敌魔鬼采用的方法是,在患者的怜悯心里,通过轻信的方式把魔鬼这个邪恶的实干家的良心扩大了,通过过度害怕把好的良心压缩了。魔鬼抓住了患者的形象力,在他们的想象里面装满了黑暗的不真实的念头;它唤起了患者对‘罪’的领悟力,忆起了患者最最严重的害怕。”
如果把“魔鬼”的字眼换成“强迫症”,你会发现,一切照样说得通。这也印证了我们在开头所说的,强迫症是一种恶魔般的障碍。
作为这种强迫病症的患者,你心里清楚地认识到,医生的否定对你毫无作用,因为你的内心已经坚定给自己判了刑了。已经探索可行的治疗方法,是“确认”.S“确认”了自己的困扰性念头,减弱了自己身上的症状。不过,这种方法并不四海皆准地有效,对于顾虑过度症非常严重,甚至有自暴自弃心理的患者,建议你向医生寻求更加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Keypoint:你不是罪人,这是你的顾虑过度症,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强迫症误导你。不妨去考虑事实吧!至少这样你会发现,你的所谓的罪是不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