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成为第一流的演讲家,在心理建设的某个部分,一定要有一般人所认定“不要脸”的素质存在,并且将其发扬光大。为什么我所定义的厚脸皮或不要脸,和一般人的厚脸皮与不要脸不一样呢?这是因为,一般人对厚脸皮和不要脸的定义过于宽泛,说错话叫不要脸,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自己的想法算厚脸皮,被别人持反对意见或用嘘声赶下台的时候必须觉得羞愧得无地自容……问题是,关于犯错这件事,天底下有谁不会犯错呢?况且有时候所谓的犯错,只不过是因为你所持的观点和反对你的人不一样罢了,那是基本价值观差异的问题,根本与不要脸无关。
再者,大家想想,在一个自由讨论的场合,你发言时被观众嘘,那表示的只是对方的素养不够,不懂得尊重其他人的发言权,有问题的是他不是你啊!有必要因此觉得丢脸而羞愧得黯然下台、逃离现场吗?大部分人的眼睛其实是雪亮的,心里也有一定的标准,他们或许迫于闹事者的“淫威”不敢当场支持你并反驳他,但在内心深处其实很清楚这一切到底谁对谁错,谁比较有道理或站得住脚。发言遇到不友善的反驳时,坚定立场,死守岗位,用道理来说服反驳者和广大的其他听众,才是一个有责任感的演讲家应该做的事。
但演讲的时候确实会有许多突发状况,以及意想不到的情形,会造成讲者思绪的混乱,导致演讲的中断。要预防这种情形的发生,或者应该说,让自己即使遇到突如其来的冲击和状况,依然能够泰然自若、四两拨千斤,甚至扭转乾坤,靠的则是平日里充分的准备,以及事情还没发生前,便早已在心中对紧急状况做出的心理演练。
我是一个很懂得举一反三,也很会运用同理心来感同身受的人,当我看报章杂志的报道或者书籍内容的时候,都会让自己陷入故事的情境里头,站在当事人的立场,去体验他们所经历的事迹,并且想想如果我也在同样的情况之下,会做出怎样的反应。是和当事人完全一样,还是能表现得更好?你的心里开始这样思考的同时,也等于为将来类似情形的发生做了最好的准备。
例如,我在多年前曾经看过一个报道,那时身为《中时晚报》主办和主笔的蔡诗萍大哥,刚开始在艺文界和演艺界崭露头角,有不少上电视节目担任来宾或主持人的机会。因为他气宇轩昂、风度翩翩又学富五车,马上赢得“师奶杀手”的封号,每次一结束演讲或录影,总会有一群妈妈太太们等候在电视台外面,希望和他合影或得到他的签名,而蔡大哥总是和蔼可亲,彬彬有礼地试图照顾所有粉丝。不料有一次,他从电视台走出来被众女性粉丝包围要签名时,一个笑容可掬的太太接近他,趁蔡诗萍帮她签名的时候,突然拿出预藏好的棍子,一棒往蔡大哥的后脑勺打下去,让他当场血流如注。一旁的警卫和众人立刻将那位女士拿下,并送进警察局。根据她的说法,蔡诗萍是她的情人,却对她始乱终弃,她一时气不过,才有了这次的攻击行为。
可想而知,蔡诗萍大哥当然没有对她始乱终弃,而是那位女士本身就有幻想症和躁郁症,自以为是地把玉树临风的蔡大哥当成她的情人,然后再幻想自己被抛弃,而对蔡大哥进行了这场报复。可怜的蔡诗萍知道事情的原委后也只能自认倒霉,大叹人怕出名猪怕肥。
一般人看到这样的消息,或许只会把它当成跟名人有关的一个社会事件,但我就会把它当成一个警惕,提醒自己未来在演讲的时候、在与观众互动或者结束后粉丝们要合影签名时一定要小心,免得也和蔡大哥一样,惨遭疯狂粉丝的毒手。毕竟我是以“搭讪教主”的头衔出道,难保不会有人得了妄想症,幻想自己被分手都是因为女朋友移情别恋爱上我才导致的结果!大家看我平时跟读者们挺亲近,照相时的笑容也很灿烂,殊不知我其实是戒慎恐惧、小心翼翼啊!
大家看到这里也许觉得好笑,但真有突发状况发生时,平时这种心理准备便立刻产生了效果。话说有次我被台湾大学的“趋势研究社”邀请去演讲,我照惯例在简单的开场白之后,便用设计好的精彩内容和听众互动起来。我有一段梗是这样的:我会和听众们说,自己所提倡的搭讪,其实是一种爱情和事业上的毛遂自荐,从搭讪带出来的,是绝对的自信、极佳的沟通技巧以及面对挫折的能力。举例来说,你将来毕业之后,有可能从事销售的工作。假设你的工作是卖瓶装水,你向客户推销这瓶水时,客户跟你说No,“我不要!”你怎么办?
本来的梗应该是我继续说:“你或许会觉得很沮丧,但这种沮丧不会持续很久,因为你大可告诉自己,这是公司的产品有问题,与我无关,我再去找下一家公司尝试一下就好。但,如果今天的场景是,你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去和一个你心仪很久、每天都会在家附近的公交车站等车的女生说话,说你想认识她,却被她狠狠拒绝的时候,你心理的打击和痛苦如晴天霹雳,因为这时你再也没有任何借口,让你去逃避被拒绝的现实。你开始怪自己,一定是我太丑,我太矮,我念的学校科系太烂……所以人家不要我。但是,如果你能克服这种被自己心仪的异性拒绝的恐惧,你在人生其他领域,也不会再有害怕被拒绝的恐惧,这是一种绝对自信的展现……”
本来应该是如我所规划的来发展没错,一直以来我在其他地方演讲的情况也都是如此。谁知道当我问被抽到回答问题的那位同学,被客户拒绝时你会怎样时,那位同学突然剧烈地摇晃脑袋,并且“哇哇哇”地大声哭叫起来。所有在场的其他人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开始大笑,因为他们觉得这位同学必定是我安排好的演员,配合我的问题,故意哇哇大哭吼叫,来表达自己面对客户的拒绝时,内心最深沉的痛苦和不安。
但事实是,我在当下表情很镇定,心里也愣了半秒,因为那位同学不仅不是我设计好的临时演员,而且哭得也太不自然、太大声了吧!我的第一个想法是,他可能是来闹场的,想用这种突如其来的举动,让我下不了台,或者愣在台上不知所措。很可惜,我郑匡宇绝不是省油的灯,早就对各种突发状况进行过心理训练,并且从百折不挠的实战演讲中,培养出临危不乱和随机反应的能力。我在他大声哭个5秒歇止后,立刻接着说:“对,我知道大部分的人在被拒绝的时候,心中的那个小男孩都很想号啕大哭,但是你不行,你必须擦干眼泪,想想该用什么方法说服客户,或者整理一下心情,等遇到下一个客户时再出发!”接着我便用叙述的方式,带回上面提到的那个主题线,把被客户拒绝和被心仪的女生拒绝这两件事做连结,来阐述搭讪能培养绝对的自信和面对挫折的能力的观念,台下的观众听了忍不住频频点头,甚至鼓掌叫好。
没想到,我继续讲了三十分钟之后,刚才那位突然号啕大哭的同学,毫无预警地打断我的演讲,又摇头晃脑放声大哭起来,这次还是持续了五秒钟。我在他摇头晃脑号啕大哭的五秒钟里头,大概弄明白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等他哭声结束之后,我笑笑地对着瞠目结舌、丝毫不知道这哭声所为何来的其他同学说:“嗯,我知道,那种被拒绝的痛苦,往往会一直跟着我们,让我们每隔一段时间想起来就想号啕大哭。不过你听完我整场演讲之后,相信在遇到类似的低潮时,也能安慰自己,甚至是激励自己,为下一次的成功做准备。”接着,我便继续其他的话题说下去了。
行文至此,正在看这本书的朋友们,你知道在那当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吗?为什么那位同学会这样毫无预警地大哭两次呢?难道是真的要故意给我出糗、让我难堪吗?
其实都不是!他第二次摇头晃脑放声大哭的时候我便知道,那位同学是得了一种很罕见的疾病,叫作“妥瑞氏症”。这种病症的患者每隔一段时间,或者受到什么刺激的时候,便会发出自己无法控制的声音,做出自己不能控制的举动。
我第一次知道妥瑞氏症这种病症,是在美国念博士时。那时的我很迷美国的电视连续剧,有一部关于法庭案件的电视剧的其中一集,刚好讨论到一间中学的校长被学生家长控告,原因正是因为有位学生先天患有妥瑞氏症。这位学生总是不由自主地每隔十分钟便发出像打嗝一样“呃”的尖叫声,学校认为这严重影响了老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受教权,于是校长便要求该学生转学,而学生家长则对学校提出歧视的控诉。电视剧里的最终结果是,法庭判定学校败诉,因为学校就像一个小型的社会,本来就有各式各样的人,老师和学校存在的目的,正是让学生们从接触不同的人、与不同的人交流中,培养出忍耐心和同理心,去接受跟我们不一样思想和行动的人,当然也包括那位有妥瑞氏症的孩子,这才是大家未来进入社会后,所看到的社会全貌,这种对“和我们不一样的人”的认识与理解,越早开始越好。
当下我在看那部电视剧时,便曾经模拟似的问自己,如果我是校长、老师、其他同学、学生家长、律师或者法官的话,我会有怎样的想法?怎样的反应?怎样的判决?甚至如果我也得了妥瑞氏症,我会用怎样的方式看待周遭人,又希望周遭人怎样看待我?正是因为我曾经看过那部电视剧,曾经做过类似的心理情境练习,多年之后我在台大的那场演讲上才能有落落大方、泰然自若和临危不乱的表现。这充分反映了两点,一是平时累积知识与经验的重要性,第二则是平日有事没事都该用你的五感敏锐地去接受各种讯息,强化某些感受作为最好的心理训练,以面对下次突如其来的类似挑战,做出其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反应。而在演讲的领域,则是做出别人意想不到的反应,以及让所有人为之惊艳又佩服的表现。
再以我自己为例,平时的多元训练,不但让我随时准备好面对演讲战场上的任何意外与变动,大量吸收多元资讯与故事的结果,也让我能不断有更多的故事来吸引读者、引人入胜。例如刚才所讲我亲身经历妥瑞氏症患者的经历,不就是未来演讲最好的素材吗?我可以把那天在台大的突发状况当成演讲的内容,先吸引听众的注意,再把演讲带到“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同情跟我们不一样的人”这样的主题,或者像这个章节所讲一样,将那个经验当作培养临场反应最好的教材。
总之,不要错过任何一个用心力和智力去体验周遭所发生任何事的机会,面对它们、感受它们,把得到的经验与想法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若能如此,那么相信我,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当你需要的时候,或者面对突如其来的遭遇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些过往累积在你脑中的经验与感受,就会像神来一笔一般,突然带给你灵感,启动你大脑的细胞,组织出最佳的临场反应,再次做出让所有观众都赞叹佩服的表现。
小锦囊
在看书、听演讲、看电影和电视剧时,努力发挥幻想的力量,将自己融入不同的角色和情境中,发挥逻辑推理和感同身受的力量,来模拟不同角色与身在不同处境立场的你,会做出怎样和主人公相同或不同的反应。平时用这种方式训练自己多面向的思维,在特殊情形发生的时候,你自然就具备了临场反应的能力,因为你早已在心中“预演”类似的情形很多次了。
延伸阅读:《无耻行销》——黛比·艾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