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读者、粉丝以及从来不认识我的人,在听完我的演讲或看完我放在网上的演讲视频后,都会忍不住问我:“匡宇,你的口才和表达能力真的超强,请问这到底是不是天生的?是不是有些人就是有这方面的天赋?而像我这样没有天赋的人,是不是再怎么练习也不可能达到跟你一样的境界?”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的回答总是千篇一律:“此言差矣!任何人,只要付出努力,每天用正确的方式练习,都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口才和表达能力。”
我这说法可不是为了鼓舞人心随便说出来的废话!台中市市长胡志强的口才和幽默人尽皆知,但只要是受过一点发音训练的人,甚至普通人都应该能听得出来,其实胡市长是先天的“大舌头症”,现在这样口齿清晰和说话时泰然自若,全靠的是后天有意识的苦练。据说他年轻的时候,每天都会大声读报,把自己觉得词藻优美的报道与文章,对着镜子多读几次,再跑到无人的空地,凭自己的记忆,将方才的文章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才造就他后来辩才无碍的口条,以及幽默风趣的临场反应。
我自己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小时候我因为功课不好,再加上父亲严厉教育的关系,都不太敢大声表达自己的意见。因为只要我开始滔滔不绝,父亲就会用你功课不好,讲这么多都是废话,或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这样的话语来打击我。还好我骨子里似乎就是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跟我每次考试都考三十几名却仍然立志要考第一名一样,“昧于”眼前的打击和失败的事实,还是相信自己会成为一个辩才无碍的人,于是通过后天不断有意识的学习,我终于还是成为了一个演讲表达的高手。这其中的技巧我将在书中一一跟大家分享。
首先你得培养自言自语的能力。当我们还不是公众人物,或者团体里头的领导人物时,人微言轻,我们说话的时候是没什么人有兴趣或义务理会我们的。再加上我们准备不足、练习不够,很容易陷入无法用自己的言语表达清楚的窘境。这时,时刻不间断的练习,就是让我们在平时准备好自己,登台时能够一鸣惊人的最佳保证。
从初中时有意识想要成为一个演讲高手开始,我就常在上课的时候,把口才极佳、上课精彩的老师所说出的话语,跟着默念一遍,甚至在回家的路上,等公交车的时候,都会回想起老师说话的内容,我再加上自己的感想,自言自语地把它们说出来。
一开始练习的时候,难免语义不清,或者用字不够精准,更惨的是还会结结巴巴,突然忘词脑中一片空白。但我从来没有气馁,闭上眼睛休息一下,脑中试着重组句子,选出适当的语汇后,张开眼睛,当作我是在公开演讲一样,把刚才说不清楚的话语和意见,再说一遍。
通常一天之内,我会把想要讲、想要练习,或者觉得以后会用到的名言佳句及观念,用这种方式说三遍,走路的时候讲,等车的时候讲,洗澡的时候讲,并且在睡前闭上眼睛还未入睡的时候,再把精彩的内容在脑中彩排一遍。如此一来,下次有机会被老师叫上台做什么分享或报告时,自然就能把以前看过学过的东西都融会贯通,加以应用,而且不容易怯场紧张,语无伦次。
要是重要的场合,例如演讲比赛,我还会在家中对着镜子练习好几遍,并且请同学朋友坐在我的面前扮演观众,以增加我的临场恐惧感,也让我在正式登场之前,便已经对所谓的舞台恐惧加以适应和习惯。
平时便懂得自言自语,并用镜子自我训练以后,接下来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模范典型。我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你可以在网上找到中外所有你欣赏的名人,只要觉得他(她)口才好、说话的方式你喜欢,便当成是背书或模仿一样,完全照着对方来说来做手势动作。
一开始的时候也许你会觉得这实在不算什么,不就是跟着你欣赏的名人、主持人、作家和演讲家说话和比手势而已吗?这有什么帮助呢?其实帮助可大了!首先,人的用字遣词和语汇能力从来就不是与生俱来,都是后天学习的累积,并且通过潜移默化来深植入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当你模仿那些你欣赏的演讲家一字一句地说话,并且一天至少把一个十分钟的节目内容跟着说三次,下次你在发表类似的题材、讨论相关的问题时,不自觉地就会用到这些你练习过的语汇和句子,这就容易让听者觉得你用字犀利,一针见血,快准狠地切入了问题的重心。
模仿自己心目中演讲方面的模范典型说话,还有一个好处便是能同时学到对方的动作手势和抑扬顿挫。对方皱眉头的时候,你就跟着皱眉头,握紧双手强调论点的时候你也依样画葫芦,抿嘴停顿的时候你也抿嘴停顿,铿锵有力的时候你也跟着慷慨激昂。这除了像是一场模仿秀一样,把对方的动作表情、声音语调一次都偷学过来之外,下次自己上台演讲时便知道,说怎样的话语时该搭配怎样的手势,在说到怎样的内容时该配合怎样的语调。当你练习过千百次,模仿过不同的模范典型后,甚至会知道在讲哪一类主题时该把哪一位模范典型搬出来,让他(她)附身在你身上,帮助你做出最完美的表现。
拿破仑·希尔(NapoleonHill)在他的名著《思考致富》(ThinkandGrowRich)中曾经提到,每每当他遭遇极大的困难或者必须做出抉择的关键时刻自己犹豫不决时,他都会抬头看看放在墙上的林肯画像,想象自己如果是美国的前总统林肯,在遇到这样的难关时,会做出怎样的决定。类似的方法,他也会用在其他各个层面,有财务方面的困扰,就想象如果自己是富兰克林(美国知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发明家及富翁),会采取怎样的做法来解决眼前的财务困境,等等。运用这种方法,将历史上乃至当代最优秀的人,都纳为己用,成为自己的智囊团,帮自己出主意,如此一来,仿佛瞬间被换了好几个金头脑,功力大增,眼前的挫折与困难也便迎刃而解。
我方才分享的,就是类似这样的方法。讲述商业方面的议题时,可以想想自己是马云或王石的话,会怎样为自己的企业找到度过金融危机并持续向上的方法;谈到比较轻松诙谐的主题时,则可以想想如果自己是汪涵或易中天老师的话,会怎样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所学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妥善运用这种方法,你将觉得自己有如神助,在适当的时候,就任何议题,都能表达有见地的想法与意见,成为人所瞩目的台上巨星。
或许看到这里,有些朋友会觉得,唉,想练好口才和演讲,实在是件苦差事啊!但我告诉各位,这是因为我们华人没有从小培养口才,所以现在才要这样勤奋地急起直追。我在美国的朋友告诉我,他当年在读MBA的时候,有件事心里一直不能平衡,就是为何班上的老美同学,口条都那么好?只要一上台,就生龙活虎一般,论点清晰,行云流水,讲得台下听众鼓掌叫好,老师也点头认同。
可是等他和那些老美同学分到同一组准备报告的时候才赫然发现,那些老美同学中,很多其实都是虚有其表的“草包”啊!他们只是表达能力强,但没有什么研究和分析的能力,都是华人同学把报告写好后,交由老美同学发表,苦差事华人同学做,光环荣耀给老美同学抢去。这情形进了职场更加明显,除了语言上的弱势外,中国人教育里那种“谦虚不要出风头,先让别人举手、去讲去拿”的文化,在美国实在不吃香,往往好的机会第一个都被老美占走,上司也容易觉得“会表达的人才是有能力的人”!
等他的宝宝出生上学后,他才明白,老美的口语表达,根本就是从小训练,根深蒂固的。他们从小班开始,就鼓励小朋友带自己的玩具,到学校“介绍”给全班同学。上了小学,每天都要写日记,写作课的时候,即使写出再短的文章,老师都鼓励小朋友在所有人面前读出来。他们还会让孩子自己制作故事书,用图文穿插的方式,来发挥创造力及想象力,制作完成之后,一定让小朋友上台发表出来,然后放在教室后面的书柜上与其他同学分享。对老美来说,写和说是一定要并行的,老师的工作,就是鼓励孩子们多说,并且不会让过多的拼字及文法纠正,浇熄了孩子想要说的热情。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们的主题越来越多样,有严肃的有轻松的,有国内的有国际的,但都不脱“自己动手做,自己找资料”这个方向,再搭配上台分享,也无怪乎等孩子进了大学入了社会,在“上台表达”这件事上,一点问题也没有。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也的确如此。我在美国教书的时候,被我点到起来回答或发表的同学,不管是老美,还是从小在美国长大的ABC,没有一个会不知所措,张目结舌,就算对议题不是很了解,也总能侃侃而谈,说出他知道的部分,或者他为什么这么认为(展现自己逻辑推理的能力),这与我们的孩子,总是想要标准答案、害怕自己出错而不敢开口,完全不同,也无怪乎美国人整体平均的表达水平,远远在我们华人之上。
但正如我所说的,小时候输人家没关系,现在我们长大了,就用浓缩的时间、加倍的努力来迎头赶上。我现在在讲台上,无论是用中文还是用英文的表现,都不输给美国专业的讲师,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而只要我行,正在看书的你,也一定没有不行的道理!
另外,针对觉得自己中气不足,发声有点虚弱小声的朋友,这里特别提供一种发声练习的方式,请大家跟着我做练习,练习的方法如下:
1.在房间或自家客厅,趁没人的时候,深吸一口气,感到胸腔和肚子里头充满空气后,再慢慢吐出来,反复三次之后,同样深呼吸一口气,发出“一”的声音,试着让气息平均分配在发出“一”这个声音的20秒中。然后从一数到三十,每天至少花二十分钟用这种方式训练自己。“一”练得差不多之后,开始练“二”和“三”,一直练到“十”。你也可以练习啊、哦、呃、唉等不同发音。
2.发音练习的时候,总是想象前方有一个点,而你的声音要像光束一样,打到那个点上。同时你吸气的时候,运用想象的方式,让自己觉得这股气不只进入了你的胸腔和腹部,还流入了丹田,最后是由丹田出发,搭配声音,把想说的话说出来。
大部分的人其实都搞不清楚丹田在哪里,用丹田呼吸又是怎么一回事。丹田就在腹部的下方,脐下三寸之处。一开始找不到丹田,或不知道如何把气导入那个位置,可以用想象的方式达到同样的效果,就是说即使你不知道气到底进了丹田没有,告诉自己的确是进去了就对了。熟能生巧,几次以后你就真的能把气运进丹田,而说话的声音也是从丹田发出,这会比你原本从喉咙发声的方式更显得中气十足,而且能传得又久又远。
我自己平时就是用这种方式训练自己的发声,所以即使有时因为感冒状况不好,却依然能在大庭广众之下不靠麦克风便完成一场针对几百人的演讲。
记得有次到北京的某个大学演讲,校方原本准备好的麦克风不知为何音质奇差无比,断断续续,我于是把麦克风丢一边,用自己的声音在大礼堂中对三百位同学演讲,所有人一开始都惊讶得目瞪口呆,听完我一个半小时声如洪钟的分享后,都不断鼓掌叫好。我想这就是“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的最佳例证。平时把自己的声音和气息练好,在需要的时候,平日的累积就是带领你克服眼前难关最好的利器与保证。
看完我要大家寻找自己喜欢的模范典型,并依样画葫芦的做法,相信某些人一定在心里开始天人交战起来:这样去模仿别人,学习别人,不是会失去自我吗?岂不是会失去我个人的特色,又给人家抄袭的感觉?就怕画虎不成反类犬,被别人识破,成为嘲笑的对象,这样对信心的打击不是更大吗?
每次看到类似的问题,我在心中都不禁莞尔,感叹许多人不知道是把自己看得太高,还是把自己看得太低,怎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呢?
说他们把自己看得太高,是因为他们那样问,让人觉得他们仿佛原本的表达已经很好了,因此不需要向其他的强者及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问题是,事实证明,他们用自己原本的方式来表现,观众的反应就是不好嘛,所以他们也才会翻开我这本书希望寻求解决的方法啊。
而说他们把自己看得太低,是因为他们还以为“自我”真的这么脆弱与不堪一击,仿佛一向别人学习,自己的本质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事实根本不是这样!我常说,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其实都非常强大,几乎可以说是到了根深蒂固、积重难返的地步。正因为自我非常强大,在向其他强者学习的时候,我们决不只是单纯的接受者,或者像一台复印机一样印出相同的内容,而是会把别人的特色,与我们原本怎么擦也擦不掉的特质,紧紧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产物!
尤其当我们学习模仿和效法的对象越多时,单一的特质就越不明显,而会像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综合体一样,呈现出取长补短、相互辉映的极佳状态。所以,抛开你的担心,大胆地向你喜欢的大师们学习吧!
以我自己为例,我虽然向不同的演讲大师学习了他们的技巧,例如向安东尼·罗宾学习夸大肢体动作引起听众注意,向约翰·麦斯威尔学习适当停顿以营造大师权威,向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学习严肃沉着以展现与群众的感同身受,并向奥巴马总统学习隐藏式催眠以将自己的形象与先贤先烈的丰功伟业并驾齐驱,但你会认为我讲起话来跟他们一样吗?不只不一样,我本身的特质还透过向其他强者学习而更加彰显。因为唯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积极地加以反省,找出自己的弱项和强项,以图精益求精,青出于蓝更胜于蓝!
小锦囊
所有的成功人士,其专业的背后,都是超过一万个小时以上的练习,为了成为一位演讲高手,你也应该付出相同的努力。每天可以设定一到两个主题,在走路的时候,坐车的时候,甚至是蹲厕所的时候,把内容用演讲的方式说出来;阅读到不错的文章和语句,也大声朗诵几次,并想着日后能怎样运用在聊天及发表中。运用幻想的力量,将所有演讲高手的特质纳为己用,相信自己是那位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讲者!
延伸阅读:SecretsofSuccessfulSpeakers:HowYouCanMotivate,CaptivateandPersuade—LilletWal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