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不”背后的需要

为了制定共同目标,老师常常需要听出学生说“不”或者“我不想要你说的那些”的背后所传达的需要的信息。如果老师拥有非暴力沟通技能,他们就能体会这些表达背后的需要。这些话语常常在表达“我害怕失败,我要保护我自己不再遭受先前因没学好而经历的那些痛苦”或“我正为个人问题苦恼,真希望能得到些理解,不然我就没什么力气学习”。

一旦老师识别出了“不”背后的需要,老师就更容易照顾到那些需要,也会让学生更愿意进行老师建议的学习活动。

当然,老师要能够接受一种可能,“不”意味着老师提供的目标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换一个替代方案也许对师生双方都有好处。

一个老师给了我这样一个案例,案例中,这位老师在六年级班里运用这些沟通技能解决与学生的冲突。事情发生在开学第二天。老师提出了一些数学课的目标。班里每个人都选择了一个努力的目标,只有一个男孩子坐在那里沉着脸看着窗外。以下是老师回想起来的学生和她之间的对话:

老师:你看上去对我提议的数学课目标有点烦,觉得没意思。好像你想做点别的。

学生(生气地):数学太傻了!

老师:听上去你真的不喜欢数学,想学一些对你更有帮助的东西。

学生:对。

老师:我对自己很失望。我想让数学有趣一些,但好像我没有让你产生兴趣。

学生:我想不通为什么我们还要学数学。

老师:你是希望在学什么之前先了解它的重要性?你看不到学数学的理由?

学生:对。

老师:我有点困惑,不大确定你是不知道数学有什么用,还是只是不喜欢学数学。我想知道是哪个原因。

学生:就是太难了。

老师:你的意思是你有点受挫,需要更多帮助来理解这些题怎么做?

学生:是的,太没意思了。

老师:你觉得没意思,希望能有更带劲儿的方法?

学生:是的。

老师:我有信心我们能一起让它变得更容易和有趣,我很乐意试试看。

学生:怎么做呢?

老师:我需要你帮我。每当作业变得没意思或者太难,你马上告诉我。那样我们就能一起试验,找到办法让它变得更容易,更好理解。

老师:(尝试用同理心倾听学生的非语言行为)你看上去还是有疑虑。

学生:要是你太忙怎么办?

老师:所以你想知道我们具体会怎么操作?

学生:对啊。

老师:出现这种情况时,在我忙完之前,你先做你能做的作业。我不想让你已经卡在那儿了还在一直学数学。

老师一再强调她会尽她所能根据学生的能力调整作业,并尽量让作业变得更有趣,学生也愿意为数学课的目标做出努力。

这个例子并不是说共同的解决方案总是学生做了老师想要做的。就像所有丰盈生命的互动一样,达成共同解决方案最重要的是,老师明确意识到目标并不是让学生做老师想要做的事,而是建立有品质的连接,让师生的需要都得以满足。

有时师生意见不一致,而最终双方都同意依照学生的目标而不是老师的,这种情况下,我常常看到老师把这种可能解读为老师“让步”或学生“赢了”。对于那些相信老师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做“对他们好的事”(就是学生做老师想让他做的事)的人而言,这种解读实在让人难受。但我相信那个老师只有在他违背自己意愿而屈从于某个方案时,才是“输了”。而当他们理解了学生的感受和需要之后,受影响改变了立场,这不能算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