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不知道如何自我表达,或者不愿自我表达,用同理心与之建立连接

不幸的是,我发现很少有学生愿意像米尔德里德那样分享他们的感受和需要。他们已经被教会控制体制的语言,他们学会用不同方式去隐藏他们丰盈生命的信息。因此我希望,在学生还不知道如何敞开表达自己的时候,老师们可以设法去触及学生的感受和需要。

在面对不直接表达感受和需要的对象时,我提醒我自己,我可能诠释为攻击、批评或侮辱的那些话,可以被理解为说话者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为此而感到痛苦。或者像休·普莱瑟(HughPrather)曾说:“如果有人批评我,我不会因此而受到贬损。那批评不是针对我,而是说话者对自己的批判性思考。他在表达他的想法和情感,而不是我的样子。”(《给我自己的信》,NotestoMyself,休·普莱瑟,1970)为了对不愿敞开内心分享的学生表达同理心,教师需要学会在要求、评论、质疑、非语言信息和请求这几种信息中,发现对方的感受以及感受的根源。

以下是老师向未表达感受和需要的学生给予同理心的例子:

场景一:老师对学生的某些言行表达不满。

学生的信息:“你真刻薄!”

老师的同理心:“你有些难过,希望得到更多尊重,而不是听到像我刚才那样的话?”

场景二:学生早上走进教室,不跟任何人说话,独自坐下来。

学生的信息:学生沉默不语,老师把她脸上的表情解读为“痛苦”。

老师的同理心:“你感到低落,需要一些理解吗?”

场景三:其他学生叫一个学生离他们远点儿。

学生的信息:“没人喜欢我。”

老师的同理心:“你是不是很难过,需要别人接纳你,是吗?”

场景四:家长要跟老师会面谈谈他女儿跟老师的问题。

家长的信息:“我女儿跟其他老师都相处融洽。”

老师的同理心:“你是不是有点恼火,希望确认你的女儿得到了足够的关注?”

我与华盛顿一所学校一群八年级学生一起工作,教授他们与任何信息背后的感受和需要相连接。我让他们列出父母、老师、同学说出的让他们感觉是批评的话,示范如何学着体会这些表述背后的感受和需要。我告诉他们每句听起来像批评的话语,都是一首我想唱给他们的歌。歌名叫“请看到我的美丽”,作者凯西·格莱玛(KathyGrammer)和瑞德·格莱玛(RedGrammer)。

请看到我的美丽

请看到我最好的地方。

这是真正的我

也是我想成为的样子。

也许要花一些时间,

也许找起来很困难,

但是

请看到我的美丽。

请看到我的美丽

每一天

请去尝试一下,

请找到那个方法

在我做的每件事情里

看到我的闪光之处

并看到我的美丽。

(版权信息:“SeeMeBeautiful”byKathy&RedGrammer©1986SmilinAtchaMusicInc.AvailablefromRedNoteRecords800-824-2980)

一个月后,我回到那个城市,跟那个学校的一位老师谈话。那位老师微笑着告诉我:“你知道你弄出来了什么怪物?现在每次我冲他们吼,他们就把手臂挽在一起开始唱《请看到我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