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
本章将讨论如何戴上丰盈生命的耳朵,用同理心倾听他人表达的信息。
用耳朵聆听是一回事,用理解聆听是另一回事。但用心的聆听则不受限于任何感官,不受限于耳朵或者头脑,因此所有感官都要放空。当感官放空,你的全身心就开始倾听,你会对眼前的景象有种全然的领悟,远非用耳朵听或头脑理解所能触及。
——托马斯·摩尔(ThomasMoore)《论庄子》
同理心的要素之一,就是全然体会他人当下的感受和需要,而避免迷失于诊断和解释的烟雾之中。做到这一点,就不能表面上假装在听对面的人,头脑却一直在分析对方。有一个动画片里有这么个人,当他的朋友说:“我感觉我在跟你说话的时候,你好像没有在听。”这个人回答:“没错。我宁可听待会儿我要讲的话,也不想听你现在说的。”我们不想成为这种人。
这种全身心的体会还要求我们清除在意识中对他人话语所怀有的预设和评判。这一点我不想被听成我在鼓励压抑或者抑制人的感受。专注于说话人的感受更为重要,而非让我们自身的反应造成干扰。
我发现以下的比喻,可以说清楚同理心所需要的专注的本质。回忆一下当你身体某处正在疼痛,也许是头痛或者是牙痛,然后你让自己全神贯注阅读一本书,你的痛会有什么变化?你不会再感觉到它。你没有压抑它,你注意力的焦点专注于读书,就不会注意到身体的那个痛。在同理心中,我们的注意力完全聚焦于他人当下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不会注意到我们对他人的想法。
身体疼痛的比喻也可以帮助我们分辨同理心和同情的区别。当我对一个人说:“听到你这么痛苦,我很难过。”我们没有用同理心连接对方的痛苦,我们在表达被他人的痛苦所触发的我们自己的痛苦,那就是同情。只要正当其时,同情的回应可能也会对他人有帮助。如果我们在用同理心连接之后表达同情,这会加深我们与他人的连接。然而,如果我们在他人需要同理心的时候表达同情,则会阻断彼此的连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