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非暴力沟通提出请求的第三个方面,是要了解请求和要求的区别。当他人把我们的请求听成要求,他们会认为如果不说“行”,他们会受到指责或惩罚。一旦他们把请求听成要求,他们只能看到顺从和反抗两个选项。不管哪个选项,他们都会觉得受到强迫,他们都不大可能用友善的方式回应我们的请求。
例如,如果一个老师对学生说:“你能把你的座位移到教室后面吗?这样我就能把我的化石展台放在这儿。”从我对两者的定义而言,这句话可能是个请求,也可能是一个要求。请求和要求的区别不是看我们说话的语气多么委婉。区别是当他人不照做的时候,提出请求的人如何看待他人。
因此,如果学生这样回应老师:“我想待在原来的位置。”老师说:“你太不体谅别人了!”我就会把那句话称作要求。老师用道德标准评判学生的偏好,而不想去了解学生的动机。
这是个相似的场景。
老师:你能把你的座位移到教室后面吗?这样我就能把我的化石展台放在这儿。
学生:我想待在原来的位置。
老师:你拒绝做我要你做的事,伤了我的心。你知道化石收藏对我而言是多么重要。
在这个情境中,我们看到学生说“不”,老师暗示学生伤害了她的感情。如果我们把我们的感受归咎于他人,我们常常希望他们不照做的时候,能感到内疚。我们越是把“不”当成拒绝,或者是我们不开心的根源,我们今后的请求就越是可能被听成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