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的诱惑

希腊神话中提到了自恋的故事。16岁的英俊少年纳西索斯拒绝了仙女厄科的表白。复仇女神为了惩罚他的狂妄,让他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纳西索斯终日凝望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无法自拔,因为永远无法触碰到爱情,最后郁郁而终。神话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其中蕴含的道理会让今天的人们仍然受益。对于自恋指数太高的人来说,爱自己太多会对别人的爱视而不见。在20世纪70年代,精神分析学家海因茨·科胡特深入研究了这一观点,并发展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理论,用来描述那些高傲自大、自尊心一受到打击就勃然大怒的人。这听起来很像那些被公众过度追捧的名人的行为,但自恋的机制要更为复杂一些。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自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性格,并强调了原发自恋和继发自恋的区别。原发自恋是儿童发展的一个自然阶段:婴儿在学会爱别人之前,要先明确自己的身份并学会爱自己。而继发自恋是一种自爱,它阻碍了个体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认为,世界上大约有0.7%~1%的人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大多数患者是男性。根据诊断手册,符合以下至少5点的人表明可能有自恋型人格障碍:

1.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

2.幻想无限成功、权利、才华、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先占观念。

3.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机构)所理解,并与之交往。

4.要求过度的赞美。

5.有一种权利感(即不合理的期望、特殊的优待或让他人自动顺从的期望)。

6.在人际关系上剥削他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别人。

7.缺乏共情:不愿识别或认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8.常常嫉妒别人,或认为他人嫉妒自己。

9.表现为高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自恋指数高的人愿意在外表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因此他们看上去非常自信。正如我们在前文中提到的,他们总是自信满满、魅力四射。自恋者希望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他们当然也希望自己拥有最好的亲密关系。相比其他人,自恋者的亲密关系更加你侬我侬、激情澎湃,并且能给他们带来更高的回报。他们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征服未来伴侣,未来伴侣也会误认为自己找到了命中注定的真爱。因此,自恋者很容易吸引潜在伴侣,但他们在关系中并不能付出真正的爱,而是利用关系来夸大自我。总之,自恋者,无论男女,都内心空洞,最好避免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

所以,相处3个月后评估你们的关系时,一定要考虑全面,而不要被肤浅的外表、夸张的姿态或虚假的人设蒙蔽。有句古话说得好:镜花水月一场空,太过美好的东西往往是不真实的。不幸的是,许多关系在这个阶段还没过蜜月期,所以关系双方经常无法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