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化总是刻意倡导人们重视关系带来的好处,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把这些愿望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也许很快就能找到完美伴侣,从此过上幸福生活。30岁的莉迪亚有一个年幼的孩子,但她对那些追求她的男人不再抱有任何幻想:“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失败者,虽然表面看起来还不错,但他们酗酒、吸毒或者穷困潦倒。实际上,他们连自己都无法照顾好。”莉迪亚决心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她在愿望清单中列出自己对完美男人的要求,括号里是她对要求的详细解释:
年龄在38~48岁之间。(理想情况下,他最好比我大4岁。)
别太传统保守。(我孩子的父亲从小没经历过什么挫折,所以我们根本无法真正了解彼此。)
曾经有过坎坷的经历,但是现在一切都步入正轨。(我很容易感到无聊,“平淡”的关系会让我感觉压抑和窒息。)
去过许多地方旅行。
读过吉姆·道奇的《石头结界》。(如果你不喜欢这本嬉皮士风格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还是别来做我男朋友了。)
有创造力。
了解电影《奇异小子》。(你不必看过这部电影,但这是另一种考验。不然我怎么知道你能应对我暗黑的一面呢?)
可以没有宗教信仰,但必须有精神信仰。
有个漂亮的文身。
占有欲不要太强。
一开始,我以为莉迪亚在开玩笑,但后来发现她的确是认真的,而且,她建议我把她的电子邮件地址也写进我的书里,万一有人符合上述所有标准,就可以直接联系她!我问她这些标准中有没有哪条是可以稍作让步的。“也许是文身,我能容忍他的文身不漂亮,但不能没有文身,因为我和没有文身的人不是一路人。”莉迪亚的标准已经从很多方面展示了自己,于是我开始怀疑她是不是把自己投射到这个完美伴侣的身上了。如果莉迪亚眼中的完美男人真的存在,那他简直就和她的孪生兄弟一样!他们俩可以没有障碍地和睦相处,听起来的确不错。但现实情况又如何呢?作为一名从业30年的婚姻治疗师,我发现关系双方无论是太过相似还是迥然不同,结果都是一样糟糕。这些双胞胎夫妇就像兄弟姐妹或好朋友一样,所有的激情都会慢慢消失殆尽。实际上,我们需要差异来保持亲密关系的活力,让关系更有趣并不断发展。伴侣之间的差异就像牡蛎壳里的沙砾,它可能会给牡蛎带来烦恼,但它也会让牡蛎生出璀璨动人的珍珠。所以,我一直怀疑完美的伴侣是否真的能带来幸福。也许在我们期盼和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马萨诸塞州布兰迪斯大学哲学和女性研究领域的退休教授琳达·赫舍姆更加深入地阐述了上述观点。在许多女人的愿望清单上,最常见的一项就是要有一个多金的丈夫。然而,赫舍姆教授在研究了《纽约时报》的新婚夫妇专栏后,认为成功的女人应该嫁给以家庭为重的居家型男人。新婚专栏曾经追踪报道过一群职场丽人,在1996年她们从事着医生、律师、华尔街的高管等光鲜职业。但10年后,她们中的有些人事业发展得并不如意,有些人则是为了照顾家庭而告别了职场。赫舍姆教授得出结论:这些女性都嫁给了地位高于自己的人,因为挣钱少的一方需要牺牲自己的事业来照顾孩子。她给女强人们的建议是嫁给文艺青年,因为他们很有情调、有激情,与呆板沉闷的职场形成鲜明对比,最重要的是,他没有底气强迫你在家看孩子,因为他的收入不够养家,你不赚钱养家就无法生活。此外,他很可能是个自由职业者,可以灵活地安排工作,以便照顾孩子,而你仍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事业。赫舍姆的观点虽颇具争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遵循“愿望清单”并不是选择伴侣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