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约会令人沮丧

人们一直把“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视为约会的出发点,尽管这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的婚恋观。事实上,许多保守的观点都被收录进大受追捧的现代约会指南——《戒律》中。作者埃伦·费恩和雪莉·施奈德提出了许多关于约会的规则和流程,比如,不要主动和男士说话或请他跳舞;约会时不要AA制;凡事让男士做决定。不幸的是,对于那些可以成为跨国公司总裁、独自环游世界或在战场上可以与男人并肩作战的大女人们来说,这些扭扭捏捏的规则与她们的价值观格格不入。因此,蕾切尔·格林沃尔德在《哈佛商学院恋爱宝典:35岁再嫁人》一书中给女性提出建议:女人不但可以尝试去改变老套的约会方式,还可以把自己看作产品,精心包装后再推销出去。只可惜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不允许女人对爱情太主动,这一点让人很无奈。因此,女人要么被动地等待男人邀请,要么欲擒故纵地诱导男人上钩。

与此同时,下决心生育孩子的恋爱年龄从20岁推迟到25岁之后甚至更晚,也进一步固化了“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的观念。乔安娜今年30岁,在出版业工作。二十几岁时,乔安娜有过一个交往多年的男朋友。“每当回忆起从前的日子,我都会感叹曾经的我们为何如此认真。我经常想,如果我们那时结婚,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的叹息。我们还没来得及许下诺言,就匆匆忙忙地各奔东西了。”和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青少年一样,乔安娜和前男友很认真地为了结婚而谈恋爱,尽管他们那时在经济上和情感上都没有为婚姻做好准备。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现代约会正在变得极度分裂:在“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中加入了“约会排名”,并且双管齐下。人们想要尽可能多地与不同的异性约会,就像“约会排名”一样,而这种做法一直很有吸引力。28岁的系统经理多米尼克说:“我喜欢男人们围着我转,这让我感觉自己很有魅力。即使约会很糟糕,我也能发现一些好玩的事情,并讲给我的同事听。其实,有时我觉得自己更喜欢向别人炫耀自己有许多约会,并非真的想要约会。”难怪现在的人对约会都感到很迷惘,因为它让人陷入一个进退两难的矛盾处境。

此外,还有两种更深层次的变化趋势也让约会变得更加不稳定。第一个趋势是我们认为自己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仔细了解一个人。我们总觉得没那么多时间犹豫,因此想要马上做出决定,哪怕对方是刚见面的相亲对象或者派对上的陌生人。然而,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判断对方的脾气秉性是否与自己合得来,也无法判断对方是否与自己情投意合,所以我们总是依赖于社会、朋友和媒体所看重的东西:年轻、颜值高、多金、有社会地位等。更糟糕的是,这些标准越来越苛刻;人们对“优秀”的定义也越来越严格。我们很难依照自己的审美标准发自内心地欣赏一个人,而是被普遍想法左右,从而看不到别人的内在价值。

第二个趋势是生活越来越富裕。半个世纪前,大多数人只会与附近的人结婚,择偶的地域范围受限于他们的活动与社交范围,许多农村地区的人选择范围更小。后来,汽车的普及扩大了人们的择偶范围,但父母那一辈人可能依旧会与同城或临近城市的人结婚,这个范围比从前大了许多,但仍然可控。现在互联网的发展和廉价航空公司的兴起,意味着我们有机会遇见数百万名潜在的伴侣,而生活的富足不仅让我们更难做出选择,还让我们感觉自己根本没理由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