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冷场的尴尬情景时,最需要的就是有人出来打圆场。那什么是打圆场呢?它是指交际双方因为某种原因产生误解、不快、尴尬或即将引发不必要的争端时,第三者及时适宜地出面,把此事向好的、吉祥的、有利的、愉快的方面加以解释,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把双方的矛盾“扼杀”在“摇篮”中的一种方式。打圆场辞令,就是在这种解说、解释中所运用的机智、巧妙、智慧、灵活、幽默等让双方都能接受的恰当得体的语言。
在交际活动中,由于交际双方彼此缺乏了解以及种种突发事件的存在,往往会导致尴尬或僵持场面的出现,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站出来打圆场,那么就很可能引起一方或双方的不快,干扰事情的正常进行,甚至影响到彼此的关系和友情。由此可见,在交际中把握对方的心理,审时度势,然后凭借恰到好处的解说来化解尴尬与僵局,这确实是一项值得重视的能力。要想成功地打圆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其一,制造幽默的气氛。其二,强调事件的合理性。其三,肯定交际各方的价值。其四,指出交际各方观点的合理性。其五,根据事物与语言的谐音关系向好处发挥。其六,根据事物与语言的意义关系向好处联想。其七,从问题或事物的反向去思考。其八,把事物、事件原来的概念和意义引申。其九,把事件加以善意的曲解。其十,换一个角度重新解释。
1.制造幽默的气氛
在现实生活中,过于严肃和枯燥的东西往往不易为人接受,所以人们会想方设法把它变得灵活些、有趣些。在交际场合中也是一样,如果某个较为严肃、敏感的问题搞得交际的双方都很尴尬,甚至于阻碍了正常交际的顺利进行时,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幽默的解说将其诙谐化,利用它把原来被搞僵的场面激活,使交际活动得以顺利推进。
20世纪50年代的一次国宴上,外宾见了盘内汤菜中的笋片的样子是法西斯纳粹的标志的形状,感到迷惑不解,于是询问陪同同志。陪同同志一看,发现是民族图案“万”翻滚后造成的,便解释说:“这不是法西斯标志,是中国传统图案,叫‘万’字,象征福寿绵长,是对客人的良好祝愿!”接着又风趣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有关系嘛!我们大家一齐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听了这机智巧妙的解说,宾主哈哈大笑,气氛更加友好热烈,这道汤菜很快被吃了个净光。
在这一外事交际活动中,中国传统图案“万”字符由于与法西斯的标志相似,结果制造了尴尬局面,这一事件当然令宾主都感到不悦。然而,机智过人的陪同同志使用了“将严肃问题诙谐化”的交际技巧,在对“万”字符进行解说之后,号召大家吃掉法西斯,结果一下子令僵化的气氛活跃起来,宾主双方的尴尬与疑虑烟消云散。
2.强调事件的合理性
人们之所以在交际活动中陷入窘境,常常是因为他在特定的场合做出了不合时宜、不合情理或有辱身份的举动,而旁人又往往不便于直接指出这种举动的不合理性,于是进一步导致了整个局面的尴尬或僵持。在此情形下,最行之有效的打圆场方法莫过于找一个视角或借口,以合情合理的依据来证明对方举动在此时是正当的、无可厚非的。这样一来,个人的尴尬解除了,正常的局面也得以继续下去了。
有一次,一位著名演员和丈夫举办一次敬老宴会,请文化艺术界许多著名前辈参加。90多岁的老画家由他的看护陪同前来。老人坐下后,就拉着一个年轻女演员的手目不转睛地看。过了一会儿,老人的看护带点责备的口气对老人说:“你总看别人做什么?”老人不高兴了,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老人说完,脸都气红了,弄得大家很尴尬,此时这位演员笑着对老人说:“您看吧,我是演员,不怕人看。”
在这个例子里,年轻的女演员恰当地使用了“强调事件合理性”的打圆场技巧。在有许多文化界老前辈参加的宴会上,90多岁的老画家拉着女演员的手目不转睛地看,这确实是有悖常理的举动。考虑到老画家的地位和自尊问题,女演员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对此事的态度,而是以“自己是演员”为依据,证明老画家看自己是正当而合理的,给老人铺了一个舒服的台阶。老人顺利摆脱了尴尬,宴会就可以正常继续下去了。
3.根据谐音向好处发挥
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猝不及防的意外事件,往往会让当事者遭遇尴尬、不快或引发不必要的麻烦,轻则烦恼伤心,重则结下疙瘩,有的甚至一生都在心中笼罩着一层厚厚的阴云。这时如果利用突发事件及事物与语言间的关系进行机智巧妙的阐释,就会使当事者转忧为喜。
4.根据意义关系向好处联想
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之间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如果细心体味、挖掘与联想,总能找到内在的联系。打圆场者就是根据事物、事件同语言之间的意义上的关系进行巧妙、积极的推衍联想、生发,从而将两者紧密地联想在一起,做出一种吉祥、快乐、令人高兴的解释,使对方从烦恼与不快中解脱出来,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从表面看是辞令,其实更本质的东西是打圆场者的思维与智慧。
5.加以善意的曲解
在交际活动中,交际的双方或局外人由于彼此不甚了解,常常会做出一些让对方迷惑不解的举动,导致尴尬、紧张场面的出现。为了缓解此种局面,我们可以采用故意曲解的策略,假装不明白尴尬举动的真实含义,而给出有利于局势好转的理解,进而一步步将局面朝有利的方向引导过去。
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偕夫人赖莎访美,在赴白宫出席里根的送别宴会的途中,他突然在闹市下车,和站在路旁的美国行人握手问好。苏联保安人员急忙将汽车扭转回头,冲下车,围上前去,并喝令站在戈尔巴乔夫身旁的美国人赶快把手从裤袋里抽出来(怕他们口袋内藏有武器)。行人被搞得不知所措,有人责问这是为什么?站在戈尔巴乔夫身后的赖莎十分机智,赶快打圆场,向被责问的美国人解释说:“他们的意思是要你们把手伸出来,跟我丈夫握手。”
这种随机应变、顺水推舟的圆场话真是两全其美,既维护了苏联领导人与美国人的友好感情,也消除了由此带来的尴尬局面。顿时,周围的美国人都伸出手来同戈尔巴乔夫等人握手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