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的糊涂,化解危机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其实有时候糊涂一点,比耍小聪明好。

有些事情,与其严肃认真地去面对,还不如故作不知,因为一旦表现得很严肃,就会引起对方同样的高度重视,当事情已经发生而无法改变时,要想不引起对方重视,装傻有时不失为一种妙计。

人际交往,装傻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可以故作不知达成幽默,反唇相讥;可以假痴不癫,迷惑对手。你必须有好演技,才能显得可爱,“疯”得恰到好处。谁不识事中真相谁就会被愚弄;谁不领会大智若愚之意,谁就是真正的傻瓜。

有时候,装傻也是迷惑别人、以退为进的策略。

三国魏明帝曹睿死时,太子曹芳年幼,大将军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佐太子执政。

曹爽是皇室宗族,自从掌握大权后,野心勃勃,要独揽大权。但司马懿是三朝元老,功劳高,有威望,而且谋略过人,在朝廷中有相当大的势力,因此,曹爽还不敢公开与司马懿斗。而司马懿也想夺权,他早把曹爽的举动看在眼里,但表面上仍然装糊涂,后来,干脆称病不上朝。

正始九年(248年)冬天,曹爽的党羽李胜出任荆州刺史,曹爽令他以向司马懿辞行为名,察看他的动静。司马懿早就看出李胜的来意,便装起病来。见李胜时,他让两个婢女扶着,手中的衣服连连落在地上。他又用手指指嘴,意思是说我渴了,婢女端来一碗粥喂他,粥却从他的嘴角流出,流满了前胸。李胜见到这种情况,不禁生出怜悯之心,说:“听说您旧风疾复发,没想到病成这个样子!”司马懿说话非常缓慢,才能接得上气。他说:“听说你要到并州为官,那里接近胡人,你要好自为之。”李胜说:“我不是要去并州,而是去荆州。”司马懿又装作没听清,胡乱打岔,李胜一再大声解释,司马懿才听明白。他说:“你要到荆州作刺史,我料想快不行了,这可能是与你的最后一面,我们今天是生死之别,我要让我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与你结为朋友,你不要抛弃他们。”说完这话便流泪哽咽,样子十分凄惨。

李胜回去后,向曹爽汇报了司马懿的情况,曹爽便放松了对司马懿的警惕。后来司马懿乘曹爽不备,发动政变,夺得大权。

世路难行,但又不能不行,怎样才能行得稳,行得通,行得俏,这就看你的学识了。历史上“装聋作哑”、“装疯卖傻”的例子不在少数。其实,不管是装疯卖傻也好,还是装聋作哑也罢,都是在现实的强大压力之下,为自己找寻一个可以避免受伤害的壳,以便可以躲藏起来。《青春之歌》里那位渣滓洞监狱里的革命者,装疯装哑逃过了敌人的注意和检查,出色地完成了地下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狂人日记》的作者鲁迅,以狂人之口叫出了那个时代的巨声呐喊——“救救孩子”,道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性,因作品之狂而躲过检查流行于世。

是的,物极必反,当现实的局限使得我们不得不舍弃自我,从众合流,委曲求全,遭遇打击时,就不得不找到一个硬壳藏起来呀!

傻人多福而聪明人易败,初看是天道反侧,其实是一种必然。太聪明的人自恃其过人之处,所以难免嚣张狂妄,锋芒毕露,举手投足间便流露出一种小聪明的浅薄与轻浮,轻则惹人讨厌,重则遭人忌恨,“士人自恃有才,目中无人者,不遭大祸必奇穷”。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且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低调从事。

也许你会说,总是装傻别人不会真把你当傻子吗?其实,装傻也只是在该装的时候装,只要一有表现本领的机会,你还是要充分把握,做出过人的成绩来,这样大家自然就会知道。而锋芒对于你,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就好像是你额上生角,必会触伤别人。如果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别人必将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