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女人自愿和一个男人发生关系,或者说她把性的机会给予一个男人,这跟哪几类需求因子有关呢?根据我自己的总结,至少有如下几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个因子是社交关联度。
在第3部分我们就说过,“社交关联度”是你和对方生活交集的程度,尤其是共同维度的多少。更广义地说,社交关联度也是你们双方所处的社交系统或者叫“生态圈”之间的关联度。你是她的同学呢,还是同事,还是朋友?或者干脆你就是她的社交系统的成员?或者你对她来说,只是毫无特点的路人一个?“社交关联度”是我的一个原创概念。这个指标的高低,对于她是否给你性的机会,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
你可以把社交关联度和性机会的关系,用坐标图表示:纵轴代表性机会大小,简写为s,范围是0~100.s为100时,代表已经发生关系。横轴代表社交关联度,简写为c。s和c的函数关系,在整体走向上是一条U形曲线,就像倒钩一样的形状。如果你和她只是陌生人,或者你俩的社交关联度很低,发生性的机会未必很小;而如果社交关联度稍大一点,机会反而会降低。为什么呢?一种最常见的说法,就是兔子不吃窝边草。如果她跟“窝边草”发生了关系,很容易在周围产生绯闻或流言,损害她在自身所处系统中的社交评价。
随着社交关联度继续增加,越过朋友、同学和同事的低谷,递进到恋人、情侣、男女朋友乃至法定夫妻,性机会又会回升。到了恋人的程度,双方发生关系的可能性就空前增大了。除非是少数的婚前性行为反对者,否则,在恋人以上的关联度,双方发生性行为的概率应该是百分之百。所以这幅图的结论是什么呢?结论是:你要么保持低社交关联度,寻求超短期的关系(如一夜情);要么就是维持长期关系。千万不要在当中犹豫徘徊。许多人都会在中间地带犯错误,而这种错误我不希望你也重复。
跟性机会相关的第二个因子,是年龄。
我们可以考察一下,一个女孩子的年龄跟性行为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也是用坐标图表示,纵轴仍然是性机会(s),只是横轴换成了年龄,也就是a。前面很长一段时间,s都持续为0.在女孩进入生育适龄之前,都是如此。进入生育适龄之后,s的取值会慢慢提升,30岁左右到达空前的高度,并一直维持下去,直到更年期以后,迅速衰退。而男人又是怎样的呢?男人的正常走向是这样:在十几岁迅速地起来,在20多岁到达顶峰,之后一直缓慢衰退。
所以,悲剧在于什么呢?悲剧就在于,你想要的时候她不想要,你不想要的时候她偏偏想要。那应该怎么办呢?——好好珍惜这段重叠的年华,好好珍惜这段你们都想要的年华。人在20多岁的时候,应该好好珍惜你的生命。这是很关键的。只有这个时候,同龄的你们才是重叠的。当你还小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应该去找年龄大的;当你大的时候呢?应该去找年龄小的。明白了么?这是保持性关系和谐的办法。你大的时候她小,你小的时候她大。而中间仅有的最为和谐的这段,应该好好珍惜。而不和谐,则是最为常见和普通的状态。
举个例子。有一部电影叫《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里边我印象最深的,是沈佳宜淋着雨,看着雨中的柯景腾怒气冲冲地转过身离开的那个场景。她怨恨地含着眼泪,对着他的背影说:“你什么都不懂!”可是,“成长,最残酷的部分就是,女孩子永远比同年龄的男孩子成熟。女孩的成熟,没有一个男孩招架得住。”青春让我们遍体鳞伤,有太多的遗憾和不甘心。可是尽管如此,我们依然热爱青春,因为——“青春是一场大雨。即使感冒了,还盼望回头再淋它一次。”
还有另外一个因子,我认为也比较重要,那就是社交系统。
在我们国家,在当前时代,一个女人有多个性伙伴,是有可能的事情。我们不会拿石头砸她,但是如果时光倒退30年,她可能就会因为“流氓罪”而被枪毙。所以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对一个人关于性的态度,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即便不涉及这么大的规模尺度,只是单纯的家庭出身和教养习性,也会给女孩子带来重大的影响。
以上我们分析了与性机会大小有关的几个因子。那么,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发呢?我想你至少可以明白这样几条:要寻求短期关系,就去寻找对性的接纳程度更高的人,或者是跟你的社交关联度较低的人;要寻求长期关系,就去寻求态度较为保守的人,或者跟你的社交关联度较高的人。打个比方说,短期关系你该去夜店、酒吧寻找,长期关系你应该去熟人圈子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