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好尺度再说话

适当的沉默威力更大

你或许能够发现,低调者的“不言”不是不会“言”,而是会言而不言。在某种场合,沉默也是一种更好的进攻方式,所以,有时适时的“沉默”会显得更有力量。

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在许多场合,一个人的好口才往往发挥不了作用,甚至还会有适得其反的作用,这对人们之间的交往是十分不利的。这时,如果你缄口不言,反倒更有利于与人打交道,还会收到意外的效果,这就是“沉默”的力量。

荀子曾说过:“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即由发言而论及核心,可谓“知”;保持静默同样能达到核心的,也可以称得上“知”,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无论雄辩或沉默均是相同的。有时候毋需开口说话,利用表情、眼神、举止、态度等等,也能充分地表达意念而接触到核心。现实社会复杂多变,有时候不开口比开口更有效,所谓“沉默是金”,利用沉默的效果,往往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洛克菲勒的一生中,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闯入了洛克菲勒的办公室,直奔他的写字台,并用拳头猛击写字台的台面,大发雷霆地说:“洛克菲勒,我恨你!我有绝对的理由恨你!”接着那位不速之客恣意谩骂了几分钟之久。办公室所有的职员都感到无比气愤,以为洛克菲勒一定会拾起墨水瓶向他掷去,或是吩咐保安员将他赶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并没有这样做。他停下手中的活,和善地注视着这一位攻击者,那人越是暴躁,他就越显得和善!

那位无理之徒被弄得莫名其妙,他渐渐平息下来。因为一个人发怒时,遭不到反击,他是坚持不了多久的。于是,他咽了一口气,他是准备好了来此与洛克菲勒做争斗的,并想好了洛克菲勒要怎样回击他,他再用想好的话去反驳。但是,洛克菲勒就是不开口,所以他也不知如何是好了。

末了,他又在洛克菲勒的写字台上敲了几下,仍然得不到洛克菲勒的回应,不速之客只得索然无味地离去。而洛克菲勒呢,就像根本没发生任何事一样,重新拿起笔,抬起头来,轻轻地一笑,丢过去一个得意的眼色,好像是在说:“干吗那么着急走啊?回来尽情地发泄吧!”然后,继续他手上的工作了。

如果一个人是处在情绪失控的状态下,那么,任何反驳的语言都是让他难以接受的。对他的无礼采取沉默的方式,便是给他最严厉的迎头痛击。低调者每战必胜的原因,便是当对手急不可耐时,他们依然保持着相当冷静与沉著。

在生活中,有些人遇到麻烦的时候,常常会唠叨不止,殊不知这样却暴露了自己的弱点。“不言”就是沉默,会让别人揣摩不透你,会让别人对你心生怯畏。因此,“不言”不是屈服、不是退让,而是一种缓兵之计,是为了给对方一些镇定下来的时间,这样所有的问题就不再那么复杂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反法西斯的三位巨头,即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杜鲁门与前苏联主席斯大林在波茨坦进行会晤。在会议期间,杜鲁门别有用心地对斯大林说道:“美国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杀伤武器,其威力比最先进的导弹要大得多……”他的话语暗示出这种新武器就是原子弹,且不断重复着原子弹的杀伤力问题。说完之后,杜鲁门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斯大林的面部表情,渴望能够从那张沉稳得犹如一潭静水的脸上看出一些变化。然而,杜鲁门却失败了。坐在不远处的丘吉尔也在与其做着同样的事情,他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斯大林的神态进行认真观察,但结果却与杜鲁门的一模一样。

这件事情过后,丘吉尔对杜鲁门说道:“自始至终,我一直在盯着他的一举一动,但他却没有丝毫的变化,似乎是在聆听你的谈话,仿佛对你们的新型武器早已略知一二。”原本,杜鲁门与丘吉尔准备以此要挟并恐吓斯大林,企图在战争结束时多得到一些好处,但见到斯大林无动于衷,不得不就此为止。

事实上,斯大林对于杜鲁门的暗示,他听得明明白白,但他竭尽全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沉默的策略来消磨对方的锐气。显而易见,丘吉尔与杜鲁门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正是由于他们被斯大林的沉默不语所瓦解……由此可知,沉默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很多人也许听说过哑巴卖刀的故事:哑巴由于无法叫卖,只得坐在地上用刀一截截地切铁丝,人们看到他的菜刀如此锋利,便纷纷购买,一抢而光。

可见,学会沉默,也是走进心灵的一大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