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好口才既是社交的需要,又是事业的需要;既是求知的需要,又是生存的需要。它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个人赢得事业成功并不断进取的资本。”然而,能说话并不等于会说话,话多不等于句句有用。只有话说到他人心中,才能逐渐开启成功之门;只有话说到点上,才能达到“一语惊起千层浪”的效果。
我们也总是这样被教导,说话要注意方式,有时候话说得多了,听的人就可能会觉得厌烦。
因此在日常的沟通中,一定要注意话要说得少且巧,让听话的人轻松接受你的意见或者建议,而不至于产生厌烦的感觉。
古人曰:“话说多,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意思也就是说,多说话不如少说话,说话要恰当无误,千万不要花言巧语,张扬不抑。因此,说话要分清场合、对象和时机,且不可因一吐为快而招致祸端。
实际上,说话又是很容易的事情,正因为是很容易办到的事情,所以才更要慎重。有的人到处随口乱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结果是话一出口就伤人,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长此以往,无形中就给自己设置了很多障碍。
宋朝益州有个叫张咏的人,听说寇准当上了宰相,便对其部下说:“寇准奇才,惜学术不足尔。”这句话一语说中了寇准的弱点。原来张咏与寇准是至交,对寇准的劣势自然比较清楚,为了能帮老朋友及时改掉这个缺点,张咏很想找个机会劝劝寇准多读些书,他毕竟身为宰相,其作为关系到天下的兴衰,学问理应更多一些。
恰巧不久,寇准因为一些事情到了陕西,而刚刚卸任的张咏也从成都到这里。他乡遇故知自然格外高兴,寇准专门设宴款待,二人畅饮了一番。相聚过后在郊外送别临分手的时候,寇准问张咏:“何以教汝?”张咏对此其实早已有所考虑,正想借此机会劝寇准多读一些书,话刚要出口,又觉得现在的寇准已是堂堂的朝中宰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毕竟身份悬殊,他怎么好直截了当地说一个宰相没有学问呢?于是张咏略微沉吟了一下,慢条斯理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
当时听到这句话,寇准并没有立即明白张咏说这话的意思。回到相府,寇准立刻找出《汉书·霍光传》,从头到尾仔细地阅读了一遍,当他读到“光不学亡术,谋于大理”时,突然明白了老友的意思,于是自言自语地说:“此张公谓我矣!”(意思是:这大概就是张咏要对我说的话吧!)
当年霍光任大司马、大将军要职的时候,地位就相当于宋朝的宰相,他辅佐汉朝立下了很多功劳,但是因为学问不高,受圣人的熏陶不足,难免不明事理。霍光的这些特点与寇准有某些相似之处,张咏说《霍光传》不可不读的意思其实就想要借此书告诫寇准多读一些书,多明一些事理,以便更好地辅政朝纲,因而,寇准读了《霍光传》之后很快便明白了张咏的用意。
反过来想一想,当时如果张咏的话说得太直,对刚刚出任宰相的寇准来说,面子上肯定不好过,而且这话传出去还会影响寇准的形象。张咏了解寇准是个聪明的人,便简单地给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的赠言让其自悟,让当朝宰相愉快地接受了建议。
由此可见,做人欲常立身,就不能不注意话留三分,低调谨慎。因此,在说话办事的时候,要记住这样一个原则:在任何地方和场合,开口之前必先三思,一定要注意所说话语的内容、意义以及措辞、声调和姿势。在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话、怎么说,都是值得加以研究的。
轻松学得说话技巧
(1)会造成对立、引发争议的词语和武断的口吻,都要尽量避免。
(2)拒绝别人时,首先不能伤了和气,也不要损伤对方的自尊心,更不能让对方觉得难堪或屈辱,尽量保证心情愉快。
(3)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同,千万不要忘记苏格拉底的智慧,让人们多说“是”!
(4)先顺着对方的话讲,与其建立感情,攀上关系,建立他对你的信任感,然后再切入正题,引导他聆听你的话,这样他会比较容易听进去。
(5)不要太固执,如果在说服别人的时候一不小心把气氛弄僵了,不如先退一步,缓和一下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