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想对别人说“不”,却硬生生地把这个“不”字吞到肚子里去了,而违心地从嘴里蹦出来个“是”字?可是后来又越想越不对劲,就说:“我其实当时应该拒绝他的”、“我怎么这么没用,不敢说出真心话”。你自责不已、悔不当初,最后陷入到一种不安与沮丧的情绪之中而久久无法释怀。
很多时候,正是因为你常常太快说“是”,才让自己陷入到“不得不”或者“被逼无奈”的窘境当中。更重要的是,这种草率的决定还会打乱自己的计划和安排,使自己的工作与生活陷入被动。长此以往,你将无法享受给予和付出所带来的真正快乐,正常的人际交往与互动都会沦为一种负累。
为什么不直接说“不”呢?因为你碍于面子,不想得罪人!认真回想一下,你在生活与工作中遭遇到的种种挫折与不如意,有多少是因为碍于情面,过于草率地答应了他人的要求,事后却发现自己力有不逮的呢?
对于那些在商海中打拼的人来说,就更要敢于说“不”了,否则必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悔恨。因为,商场如战场,一进入商场就注定要面对胜负存亡的考验。久战沙场且常胜者,必为有勇有谋、善于说“不”之士。
如果你实在不懂得怎样拒绝别人,那么在知道了别人将要说一些对你不利的话或让你办一些你不想办的事情时,你不妨抢先开口,或封、或堵、或围、或压、或劝、或截。这样就能牢牢掌握交际的主动权,把对方的要求堵在嘴里,达到拒绝对方的目的。
曹操一直都在准备攻打吴国。吴国主将周瑜足智多谋、精通兵法,是曹操灭吴的一大障碍。曹操就派蒋干去东吴说降周瑜。蒋干风尘仆仆到了江东。周瑜听说蒋干来了,就知道他来干什么。于是决定来个先发制人,挫败蒋干的企图。
两人一见面,周瑜就开门见山地说:“子翼不辞辛苦远道而来,是为曹操做说客的吧?”蒋干没想到周瑜竟有这一手,犹豫了好久,方说道:“老朋友相逢,你怎能说这话呢?”席间,周瑜又对众将说:“这是我的同窗好友,虽然从江北来,却不是曹操的说客——你们不要怀疑。”并解下佩剑交给太史慈说:“你佩上我的剑作监酒,今天宴饮,只叙朋友交情,如有谁提起曹操和东吴军旅之事,就斩下他的首级。”蒋干大吃一惊,于是再不敢开口提劝降之事。宴后,周瑜拉着蒋干的手说:“大丈夫生在世上,遇到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听,计必从,祸福与共,即使是苏秦、张仪、陆贾、郦生那样的人再生,口若悬河,舌如利剑,又怎么能说动我的心呢?”就这样,周瑜采用先发制人的策略,让蒋干始终不敢提起半句劝降的话。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周瑜先发制人的策略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先封。他抢先一步,单刀直入,直接点破蒋干来吴的企图,先封死蒋干的口,让其不便开口。第二,再压。在酒席上,他派太史慈作监酒官,并且明定“只叙朋友交情,如有谁提起曹操和东吴军旅之事,就斩了谁的首级”,让蒋干慑于军令而不敢开口。第三,后围。用“大丈夫生在世上……”等话来堵蒋干的口。这番话慷慨激昂,等于告诉蒋干,是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只有小人才会反其道而行之。如果蒋干不识时务,硬要说出劝降的话来,岂不是把周瑜和他自己都当成小人吗?这就让蒋干更加难以启齿了。第四,紧接着又顺势说出了“即使是苏秦、张仪……又怎能说动我的心呢?”暗示蒋干不需开口,不必枉费心机白费口舌了。这样一环扣一环,自始至终压住蒋干,使他欲说不能,欲说无词,计划全盘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