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敲侧击,巧取迂回战术

在日常生活中,说服的事情几乎随处可见。母亲病了不肯到医院去动手术,要靠说服;痴情女失恋痛不欲生,要靠说服;年轻人不求上进作风浮躁,要靠说服。

在说服别人的时候,不妨直话曲说、忠言婉说。在说话中避开对方的忌讳点绕道而行,选择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不过早地暴露自己的意图,一步步迂回接近,当对方跟着你走完一段路程之后,他已经不自觉地缴械投降了。春秋战国时的晏子、触龙等人可谓是迂回说服他人的大师:

春秋后期,齐相晏子头脑机敏,能言善辩,经常劝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有一天,齐景公的一匹爱马暴死,齐景公勃然大怒,不容分说就要把养马人用刀肢解。恰好这时,晏子也在齐景公身旁,侍卫已经持刀进来了,晏子不动声色地问齐景公:“当年,尧舜肢解人时,从谁的身躯开始的?”齐景公回答道:“从自身开始。”刚答完齐景公就听出了晏子的言外之意是委婉地批评他,于是下令不肢解养马人,改口道:“那么就罚他下狱吧!”晏子说:“好呀,但请允许我代大王数数他所犯下的大罪,这样才能让他心服口服。”齐景公说:“那就先听一听。”于是,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道:“国君让你养马,而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死罪;而且养死的是国君最喜爱的马,这是第二条死罪;你让国君因为一匹马这样的小事而杀人,百姓知道,一定会埋怨国君残暴,而且邻国听了,也一定会耻笑国君,轻视齐国,这是第三条死罪。来人,把他打入大牢!”晏子虽是在历数养马人的罪状,可齐景公听得明白,立即说:“把养马人放了,不要因为这件小事阻碍了我的仁政。”

可见,说话语气委婉含蓄,旁敲侧击,效果之神奇!而直来直去这种说话方式,对于家人或交心的好友而言还是比较能让人接受的,可是生活中有大量的话不用直接说出来,话里带出来就行了,更有不能直言的意思,得靠暗示来表达。

迂回含蓄地表达你的观点,也许不是说话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但无疑是口才技巧中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与那些说话过于直白,容易伤人感情和自尊心的人相比,说话委婉的人,更善于调节尴尬的谈话氛围。所以,我们不妨从侧面打开缺口,采取迂回战术进行说服。

俄国伟大的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象征沙皇反动统治的皇宫被革命军队攻占了。当时,俄国的农民们打着火把叫嚷,要点燃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将皇宫付之一炬,以解他们心中对沙皇的仇恨。一些有知识的革命工作人员出来劝说,但都无济于事。

列宁得知此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面对着那些义愤填膺的农民,列宁很恳切地说:“农民兄弟们,皇宫是可以烧的。但在点燃它之前,我有几句话要说,你们看可不可以呢?”

农民们一听这话,便知列宁并不反对他们烧,于是答道:“完全可以。”

列宁问:“请问这座房子原来住的是谁?”

“是沙皇统治者。”农民们大声地回答。

列宁又问:“那它又是谁修建起来的?”

农民们坚定地说:“是我们人民群众。”

“那么,既然是我们人民修建的,现在就让我们的人民代表住,你们说,可不可以呀?”

农民们点点头。

列宁再问:“那还烧吗?”

“不烧了!”农民们齐声答道。

皇宫终于保住了。

迁怒于物往往是情感发泄、思维简单化的一种表现,这时关键在于疏导。面对激愤的群众,列宁的五句循循善诱的问话,理清了农民们的思路,保住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他采取的步骤是,首先理解和赞同农民们的观点,这样可以争取到引导他们的时间和机会;其次,正本清源,使农民们懂得,皇宫原来是沙皇统治者居住的,但修建者却是人民群众,如今从沙皇手中夺过来回归人民群众,就应该让人民代表住,这个道理是可以说服人的,因此农民们点了点头。

最后一问,是强化迂回诱导的结果,让农民们明确表态“皇宫不烧了”,从而完全达到了目的。

在说服的过程中,不能只讲大道理,如果将道理讲得具体生动,引入思索,让他们觉得是这么个理儿,就能一步步循序渐进地将道理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