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台不会先说结论,说服他人得先确认对象类型

市面上有许多谈论说话术的书,有的教读者说服他人的技巧,有的则教如何把话说得简洁明了。这些书的作者大多是活跃于各行各业的专家,从自身的丰富经验导出方法,非常值得参考。

其中有很多作者都教读者先说结论。类似的方法还有从重要的事依序说起、把要说的内容汇整成三个重点,然后一开始先说明主旨等。

这些方法都没有错,也有学习的价值。不过,我不认为它们是万无一失的方法。一样米养百样人,所以怎么说对方才容易接受,当然因人而异。或许在这些作者的周遭,正好喜欢这类说话方式的人比较多,因此觉得它们是万能的方法。

比方说,要进行企划案的讨论时,通常适合先说结论:应该做××,因为……然而,其中也有人觉得先听一长串社会与市场的现状分析,再听到所以应该这么做的结论,比较能够信服,也就是要先说明过程,才能打动他。对于这种人,如果一开始便先说结论,他反而会产生防备心,更难被说服。

说话方法当然会因为实际情况而有不同。电视购物台会一开始就说这台腹肌锻炼器要六百元,你应该立刻入手,因为……吗?当然不会。

购物台会先播放一段小腹突出的影片,接着切换到用这台腹肌锻炼器运动的场景,然后再播放运动后的紧实腹肌影片,先刺激观众的情绪,最后才说出价格,诱使观众购买。

由此可见,不是所有场合都适用先从结论说起的做法。

辨别谈话对象类型再说话

那么,该如何分辨谈话对象属于什么类型呢?秘诀在于,观察对方平常如何说明事物。从他说话时的逻辑,大概可以知道,他喜欢的说话方式,是从结论到过程,还是从过程到结论。

除了商务闲聊外,观察私人场合的聊天状况,也可以判断对方属于什么类型。

举个例子:假设你和对方聊到他夏天的旅行。

如果他习惯从结论开始说起,倾向先做总结:哎哟,真是一趟凄惨的旅行,然后再说明旅途中到底发生什么事,例如:突然下了场大雨、又碰到大塞车,等等。

如果他喜欢先说过程,即便在聊天时,也会不自觉地依照时间顺序叙述:一早上飞机、到了目的地就开始下雨,最后才说结论:真是凄惨啊!

根据谈话对象的类型选择说话方法,比较容易聊得尽兴。聪明人在工作时会先从结论说起,而聊天时则为了制造落差,故意按照时间顺序来说话。因此,只要关注他工作时的说话方式即可。

为了说服对方,为了让对方开心而磨炼对话技巧,不一定得学会独特的说话方法。最重要的是分辨谈话对象的类型,再依此选择适合的说话方式。选择适合对方的说话方法比学会独特的说话方式更重要。

POINT

选好适合谈话对象类型的说话方法,更容易说服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