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不懂的话题,向对方请教能让对话更顺畅

让对方说得开心,是闲聊成功的捷径。必须适时搭腔,使对方觉得你是个好听众。然而,明明对对方的谈话内容一无所知,他却一副“你也知道吧”的态度,或是开始说些你完全无法理解的话,会令人感到非常困扰。

以我的状况来看,这就像在聊天时,不小心使用艰深的法律术语。比方说,我会不小心说出“那符合诈欺行为取消权的条件,所以……”等,在法律界是常识,但对其他人而言,是根本无法理解的话。

此外,在聊天时,也常出现我不知道的地名或人名。尤其是和长辈谈话时,经常因为代沟,发生对方认为我一定知道,但实际上我根本不知道的事。

这种时候,虽然我觉得很伤脑筋,但提问又会打断对方,因此常会用“是啊”“就是说啊”之类的话搭腔,来应付那种场面。

如果那个话题很快结束,当然不会有问题,可是有时却出乎意料地长,而且还以双方都理解为前提,不断地发展下去。如此一来,听的人只会越来越不愉快,无法做出适当的回应,导致对话不能顺利进行。

那么,当对方谈论自己不懂的话题时,究竟该如何应答?

以话题是否为对话本意来判断

以我为例,在出现不太理解的用语或话题时,我会设法判断这些内容是不是对话的本意,或者只是其他话题的开端。

若判断出这些内容是对话的本意,即便对话进行到一半,也必须问清楚才行。

就算这么做会打断对方,也绝对不是失礼的行为。相反地,还有可能因为提出问题,反而让之后的对话更顺利。向对方请教,也是使对话变得热络的技巧。特别是谈话对象是长辈或主管时,很多时候,提问反而可以让他们说得更高兴。

当不能理解的话并非对话的本意,听过之后自然会进入其他话题时,那听听就算了。重点在于,让谈话顺利进行,不一定要理解对方说的所有内容。

不过,要做出这样的判断并不容易。有时也会遇到虽然偏离本意,但后来才发现这个话题很重要的情况。如果听过之后发现糟了,要尽早提问:“对了,我刚才没有机会问……”

这种做法虽然会扰乱谈话的顺序,而且刚才已经搭过腔的话,又提出来问好像有点矛盾,不过在闲聊时,对方不会在意这样的态度。但若是在会议或商谈的场合,那就另当别论。

想想之后的发展,尽早提问是比较好的选择。

POINT

到了无法听听就算的阶段,还是问清楚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