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使闲聊顺利进行,必须顺着话锋走,不逆流而行。而且,有时还得事先判断如何让对方持续说下去,并加以引导。
若是引导技巧很好当然没问题,但如果引导到错误的方向,可能就聊不下去了。在法庭上,根据错误的事实提问称为“误导式询问”。与人聊天,有时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
看看以下这个例子:
:“昨天我被课长叫进会议室训了一个多小时!”
:“咦?那位课长真的很讨人厌啊!”
:“唉,不过说到底,是我自己不好啦。”
:“话虽如此,那位课长本来就爱说教,还会死缠烂打。”
:“也不是这样啦,课长虽然很严厉,但是工作能力很强,我还蛮尊敬他的。”
:“不过,他虽然对下属很严厉,对部长却很谄媚。难道说当课长的人都必须这样?”
:“……”
聊到这里,为什么聊不下去了呢?
A来找B说话,表示他有一些事想告诉B。若B能顺着A的语意,A会比较容易说下去。
一开始,A说:“昨天我被课长叫进会议室训了一个多小时。”当中有三个重点可以成为对话主题:昨天、课长、被训一个多小时。
然后,B对其中的“课长”反应过度,想把话题带到说课长坏话上。但A对课长并没有负面情绪,很显然不想往那个方向进行,而B却执着于那个话题,导致双方谈话越来越不投机。
A想说的究竟是昨天发生的事,还是关于课长,或者是被训了一个多小时?如果可以预测,便能把话题引导到那个方向去;如果无法预测,就必须先搭腔才行。
比方说,以“那真是太惨了”来回应。接着A可能会说:“对啊,昨天实在是太惨了。早上……”或是说:“对啊,虽然错在我没有仔细确认,但没想到因为这样就影响到出货时间。”切入自己想说的内容。
假使B无论多想谈论课长是双面人的问题,也会找其他机会。因为一开始设定话题的人,本来就应该是对话的主角。闲聊时,人们很容易犯这种错。
在法庭上如果提出误导式询问,对方律师会立即表示反对。但聊天时即便有人误导对话,也不会有人纠正,只是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而已。因此,请各位一定要特别留意。
关注对方发言的哪个部分可以炒热气氛
为了使聊天愉快尽兴,让说话的人说得开心非常重要。然而,有时就像前述例子里的B,虽然不是故意的,却将对方想说的话打断。
这里以常见的聊天内容为例,探究其中的原因。假设朋友对你说:“暑假我去了冲绳,那里的海好美噢!”你会有什么反应?相信不少人都觉得这种话题很难回应。因为从这句话当中,很难得知对方到底想说什么,重点到底在哪里。
为了思考如何找到聊天的契机,请先将这句话拆解成几个部分,再想想话题的重心应该放在哪里。
①暑假。
②去了冲绳。
③海好美。
对方应该是想把重点放在这三点中的某一点。接下来针对每一点,举一些应答的例子,请各位一起想想看。
①暑假。
例:“咦?你暑假去了啊!”
可能有读者很想吐槽:“重点怎么会在那里!”这种回应虽然有趣,却不像是一般的对话。在这个例子里,因为重点放在暑假的可能性很低,所以先排除这种反应。
②去了冲绳。
例1:“冲绳不错呢!关岛和塞班岛也不错,不过还是冲绳最好。”
例2:“那你有去首里城吗?”
例1是不会出错的回应。例2的情况则是:即便对方想讲冲绳的事,话题却一下子转移到首里城上,于是对方想说的话可能会被打断,因为他想讲的很可能是海的话题。
③海好美。
例1:“你去了哪里的海?”
例2:“那你有去看珊瑚礁吗?”
例3:“说到海,宿务和夏威夷的海也很漂亮呢!”
例1、例2不会出错,而最后的例3最好还是别说。朋友跟你说去冲绳的事,你却把话题转移到别的海域,明明他想跟你聊冲绳,却因此被打断,他很可能会感到不愉快。所以请各位特别留意,不要不自觉地打断对方说的话。
找不到对方话语中的关键字句时,可以丢出这样的回应:“真好呀!那你的感想呢?”进一步探究对方想说的重点。如果那个人很喜欢海,想多说一些海的事,自然会进入海的话题。如果他想说的是冲绳这个地方,话题会从其景点切入。
所谓的聊天高手,是指擅长让对方说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