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需求是可以被分类的。从种两需性求互动的实践角度来看,我们把女孩的需求分成两种。这个分类方式虽然简单粗略,却十分有助于你去把握。
第一种需求称为外源需求,是由女人所处的社交系统对她产生的要求而引发的需求。
第二种需求可以称为内源需求,区别于前者,是女人由内而外,由自身所产生的需求。
两种需求是完全不同的。在读到这个章节之前,你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要把人的需求这样划分。但是在两性互动的过程中,如果你不去有效地区分这两种需求,就很可能难以跟对方建立连接。
人的这两种需求之间,会经常产生矛盾。正是这种矛盾,可以让你寻求到很好的突破点——如果把你在下一阶段要建立的连接比作“锚绳”的话,许多时候你会发现,外源与内源需求之间的矛盾,可以帮你探测到可靠的“锚点”,从而把对方一举抓牢。
现在,就让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这两种需求。
先看外源需求。
一个女孩子从小到大,在她的需求中,总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外部的。在家里,妈妈要求她听话;在学校里,老师要求她上课好好听讲。这种外源性的需求,确实是客观存在的。是她自身就想要这样做吗?不是的。是她的社交系统(家庭、学校)要求她这么做,从而产生了这种需要。
例一:有的女孩子,在跟你约会时可能会说:“不行,我一定要回家。”是她本人确实想要回家了么?未必,可能是她自身的社交系统——她的父母,或她的学校——要——求她回家。这个例子可以帮你理解,一个人说她需要怎样的时候,其实未必是她自己的需要。
例二:他们让她上学,她循规蹈矩上了;他们让她努力考学,她悬梁刺股考了;他们不许她恋爱,她克制自己做了;他们让她稳定工作,她哪都不敢去了;他们让她赶紧结婚,她随便找人嫁了;他们让她生个孩子,她十月怀胎生了;他们让她相夫教子,她放弃了职业生涯。她,一辈子是为什么而活着?她需要你解救。
就像上面第二个例子说的那样,从学校毕业后,她去工作了,又产生了新的外源需求。她的社交系统又开始向她施加新的压力,她可能会说:我要结婚。可是她真的需要结婚么?也许是,也许压根就不是。有的女孩子的确是自己就想结婚,但对大部分女孩子来说,未必是这样的。相反,是她们所处的社交系统,在逼着她们寻找结婚对象。而这种寻找结婚对象的压力,就是由外而内的。好,现在我们假设,她妥协了,她听从了这份外界压力的要求,她找了一个人结婚。然后,她就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交系统。新系统又开始向她施压,要求她循规蹈矩,要求她上班赚钱,或者要求她生个孩子。她真的想生个孩子么?不一定。但是她妥协了,她生了孩子。社交系统再次更新,新系统又一次施压,她要去抚养这个孩子,她需要按时回家,她需要照顾孩子。这是社会对她的要求,但很多女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你可能也从来没有意识到。但从现在开始,你应该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点了。这些是社会对她的要求,系统对她的要求,不是她自己的要求。
我们还可以继续往下看。下一步社交系统要求她干什么?要求她去抚养孩子,要求她好好教育孩子,甚至要求她告诉孩子:“你应该听话!”但是,这真的是她对孩子的期望么?不一定。也许她小时候还曾下定决心,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一定要开明,要给孩子自由,如今却发现只能逼着孩子上这个不感兴趣的“兴趣班”,那个扼杀天性的辅导班。社会给她“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压力和要求。继续。她的孩子长大了,这时她就可以轻松了么?不,这时候的社交系统对她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她去操办一下儿女的婚事。她的儿子或女儿到适婚年龄了,于是她就去催孩子结婚。是她本人真的很希望孩子立刻结婚吗?也未必。
好了,我们把一个女人从小到大直到老去的整段过程进行了分析,现在你应该更加理解法国启蒙学者卢梭的那句话了:“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当然,在提到枷锁的时候,我们可能并不侧重于对它有批判的感情色彩,我们只是向你展示,如此客观而真切的外源需求,无往不在。有时候,人能够清醒地意识到,一种需求是出于自己本身的还是社交系统施加的;但更多的时候,人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就接受了社交系统向他/她植入的外源需求。
我们再来看一下内源需求。
一个女孩子刚出生,她需要什么?需要喝水,需要吃东西。这些需求不是社会带给她的,而是自然而然的本能。一个人要想活着,就必须要喝水,必须要吃东西,必须要睡觉。这是人最基本层次上的需要。当她可以吃饱穿暖,可以满足她最基本层次的需要之后,她就开始关注精神世界。她开始需要被理解,需要寻求自我的价值。她要满足心灵世界、精神世界的需求,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同,需要实现自我的价值。从这个部分开始,内源需要和外源需要之间就产生了互动。
怎样理解“内源需要和外源需要之间的互动”呢?我们可以来设想一个理想化的情景:一个女孩子出生在荒岛上面,岛上草木葱葱,瓜果丰沛,海阔鱼跃,天高鸟飞,但飞禽走兽都不会伤害到她。她可以安全地在岛上长大,就像电影《楚门的世界》一样,外界给她安排好了一切,只是在岛上除她之外再无其他人烟。她跟外部世界没有接触,她的世界里也没有外面的社交系统。那么,有些具体的内源需求她就不会产生。如果她在学校里,面对外界让她好好读书、遵守纪律等要求,她可能会有一种逆反心理,她可能会想,天天上课烦死了,我要逃课。这种逆反心理也可以看作一种需求,一种追求自由的需求。但现在她在荒岛上,就无从产生这种逃课、违反纪律的需求。这是一种内源需求。这种内源需求和前一种需求是完全矛盾的。许多时候,没有外源需求的诱导,也就不会有某种内源需求的产生。一个人的内源需求通常和她的外源需求相关。如果没有学校,只有荒岛,这个女孩哪里来的逃课需求呢?这是一种“逆反性内源需求”。
在前边的详细描述中,我们已经看到,外源需求在女孩的一生中不断地发生着演变。与此相应,逆反性内源需求也会一路成长演变,现在可能是不想上课,将来可能是不想谈恋爱,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不想去教育孩子,这种需求也体现出不同的形式。
但是除了逆反性内源需求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内源需求呢?有的。有时你会发现一种女人,可能你和我一样都很欣赏——她有一个完整的自我。她会在她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去阅读这个世界。她会去发现这个世界中值得她关注的部分,并在这个领域中投入很多精力和时间。换个通俗一点的说法,她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些构成了她的自我需求的另外一部分。比如说,她可能喜欢阅读,喜欢音乐,或者喜欢运动。这种也是内源需求,但未必是与外源需求相对抗而产生的,所以不算是逆反性的。这种内源需求,可以称为“原生性内源需求”。
原生性内源需求,如果没有被外界打断的话,可能会持续地影响着她的成长轨迹。有兴趣爱好是好事,但应该说,原生性内源需求也是双刃剑。其中有些可能会起到有利的作用,有的则会毁灭她的人生,比如跟毒品、暴力等有关的。可能并不是社会或她的圈子一定让她吸毒,也不是说她为了表达反抗而吸毒(虽然这两种成因也不乏其例),而是她不小心染上毒瘾(甚至可能是通过医院治疗等事情),生理性的成瘾机制让她一直具备这种需求。
无论是逆反性的还是原生性的内源需求,都有可能是积极或者消极的。
积极的内源需求会让她的人生轨迹呈现上升趋势,消极的内源需求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你没有对她的需求去做深度的挖掘,就连她今后大致的轨迹都很难预测。
这里讲一个真实而悲惨的案例。有个朋友向我诉苦,说他辛辛苦苦地追回来一个女孩子,跟她相处了一段时间,两人去泡温泉。在回来的路上,那个女孩子打开钱包说:我丢了三千块钱,是不是你拿了我的钱?这是个十足的悲剧案例。通过这个女孩子简单的一句话,我们可以推断:她十分缺乏安全感。我们甚至可以怀疑,她也许曾经受到过一些心灵创伤,以至于她对其他人的需求,会更倾向于价值的索取;她看其他人时,都带着怀疑的眼光。但如果你没有分析她背后的动机,就会很悲剧了。我的朋友当时就没有分析这句话背后的原因,而是非常强硬地说:“我没拿这个钱。”结果是,那个女孩子就是不肯下车。我的朋友就只好报警了,让警察来处理这件事。这真是个悲惨的结局。如果他当时能够分析出这个女孩子内心的需求,也许会有其他解决途径。
Tips6:交心比交谈更重要
“面对新认识的朋友,诚恳与安全感最重要。”这是龙天对认识半个月女生的感觉,女性总是比较容易缺乏安全感,这种摸不着、看不到的东西,总能左右着女性的判断,如图4-1、图4-2、图4-3所示。
图4-1安全感讨论(1)
图4-2安全感讨论(2)
图4-3安全感讨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