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价格何必听证

自从初铁路价格听证会以来,听证已成为一种时尚,以至于被人们讥讽为“听证秀”。其实听证作为一种制度是实现民主决策的手段,目的是为了减少决策失误。但用多了,流于形式,就难免成为作秀。要使听证不成“秀”,关键是什么该听证,什么不该听证。

铁路价格听证会的全称是“铁路部分旅客列车政府指导价听证会”,目的是就部分旅客列车是否实行政府指导价,以及如何实行听取各方意见。铁路是一个垄断部门,客运价格涉及广大群众的利益。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垄断部门的价格也要受政府管制,政府指导价就是铁路部门如何在政府指导下定价,以及政府如何管制铁路价格。政府为了更好地管制及指导铁路部门的价格,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是必要的。尽管这次听证会也有许多尚待改进之处,但总体上是成功的。这种听证会就不是“作秀”。

但民航的价格听证法则有点“东施效颦”的意思,难免有“作秀”之嫌。民航与铁路不同。一来,铁路是垄断部门(起码至今没有打破垄断,仍然是铁道部一家的天下),民航已出现了若干独立的民航公司,是一个寡头市场。对于一家垄断者,政府管制价格是必要的,但对于几家寡头,还是让它们相互竞争为好。二来,铁路涉及千家万户,尤其是低收入者的利益。对于许多普通人来说,铁路运输尚无相近的替代品——民航价格太高,公路长途旅行不便。它的价格高低对广大人民的福利,甚至社会安定都影响极大。政府不能不管。但民航乘客人数有限,且限于高收入者或公务出差者,它的价格高低影响的范围毕竟有限,政府还是少管为好。而且,还要考虑到铁路运力有限,尤其在春节或节假日往往人满为患,供少于求。但民航目前的情况是供大于求,运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供小于求时,供给者难免借机提价,但供大于求时,供给者无法提价,也不必限制。总之,我认为民航不必实行政府指导价。

现在对于民航来说,不是政府如何去管价格,而是把定价权交给各民航公司,让它们灵活地运用价格手段实现利润最大化。国外许多民航公司成功的诀窍之一就是灵活地运用价格。比如,对不同的乘客实行歧视价格,在淡旺季实行不同价格,对一天中不同时段的航班实行不同的价格,等等。民航公司也与其他企业一样,要根据成本和市场供求关系灵活地确定价格,在不同的情况下,确定什么价格,是一个复杂问题,涉及许多因素,只有民航公司才能了解。政府不能代替民航定价。禁止打折,限制涨价或降价,已被实践证明是不利于民航实现供求平衡的做法。即使召开听证会,参与者也并不能了解这些复杂因素,更别说预测未来发展,对正确定价又有什么作用呢?无怪乎人们把这种无用的听证会称为“作秀”。

我国民航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内部管理效率低下以及不善于运用价格手段。其根源则在于政府有关部门干预太多,让民航公司成为独立的企业,让它们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自由戏水,它们就会学会如何游泳。也许开始时会呛几口水,但这没关系。政府的保护或限制往往会使它们永远不会游泳,最后被淹死。正因为如此,政府也不应该管民航的定价,不该对它们的价格指手画脚。政府不必去管,价格听证会云云有什么用呢?开一个没有用的听证会,不是作秀又是什么?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政府对企业管得越少越好,即使是一股独占的国有企业,也不能国营。民航公司是企业,应该是独立运营,包括定价在内的决策要由民航自己做出,政府不能代替,也不能干预,也不能借听证会,以民意为名说三道四。政府不要做这些自己不该做的事,才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管好市场秩序)。同样,不要开这种有名无实的听证会,才能把真正必要的听证会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