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计算机行业的最大新闻莫过于微软老板比尔·盖茨辞去首席执行官的职务,而由其好友巴尔默接任了。在这一事件的背后是美国联邦司法部对微软垄断问题长达10年的漏查与诉讼。1998年11月5日,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法官汤姆斯·杰克逊公布了长达207页的事实认定书,认为微软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中独占了巨大的市场份额,打击、威胁竞争对手,使其他企业难以进入该市场,而且,没有可替代Windows的商业操作系统。微软面临被解体的危险。微软是否应该被解体人们也众说纷纭。
围绕微软的这场争论实际上是美国一百多年来围绕垄断问题所发生的争论的继续。但对垄断的利弊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在历史上,美国政府曾解散过被作为垄断的标准石油公司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近年来,又促成过波音与麦道成为垄断的合并。垄断到底是好是坏,真令人是否莫辩。
反对垄断的人认为,市场经济的活力在于竞争。但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排除了其他企业进入该行业的可能性。垄断者控制了产品的产量和价格。一方面,产量低于完全竞争时的水平,达不到最大化,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价格高于完全竞争时的水平,以高价格剥削整个社会和消费者,引起社会福利的净损失和消费者剩余的减少。因此,反垄断与垄断的产生几乎是同时出现的。早在1890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第一部反垄断的立法——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以后又不断修改和完善这一法律。反垄断法的中心是阻止垄断的形成(或解散已形成的垄断),或对一些无法避免的垄断(经济学家称为自然垄断),限制其行为。反垄断的确也是有成效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作为垄断被解体之后,电信业的竞争促进了该行业的发展,也使消费者获得了服务更好、价格更低的好处。
但在现实中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垄断。近年来遍及美国和全世界的合并风潮,表明垄断还有加强的趋势。这主要因为,经济学家是“一分为二”地看待垄断的。支持垄断的人认为,垄断有两个重要的优点:一是以其雄厚的人力与物力进行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在经济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基础科学研究可以作为公共物品由政府资助,但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竞争企业力量有限,难以得到重大创新,垄断或巨大寡头企业才是这种创新的主要来源。“二战”后以多项科学技术突破而闻名世界的贝尔实验室正是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垄断实力为后盾的。
二是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更强的竞争力。许多产品,例如,飞机、汽车等是世界性的,它们的主要竞争市场在国际上,而不是国内。要使生产这类产品的企业能与其他国家的企业竞争,就必须有足够的实力。这样实力强大的企业在国内往往是垄断企业。当国际的竞争优势大于国内垄断的弊病时,这样的垄断就会得到支持。波音和麦道的合并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与促成,正是为了加强在国际大型民用客机市场上与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竞争。合并之后,新波音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占到75%左右,这无疑大大加强了国际竞争力。
随着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日益加强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剧,垄断的这两个优点更突出了。这正是现在人们对垄断变得更加宽容,合并风潮席卷全球的重要原因。
围绕微软的争论实际也是对垄断问题争论的又一次爆发。美国司法部的观点表现出对微软垄断的忧虑,这也代表了美国个人电脑业与IT行业一些企业,以及消费者的利益。它考虑更多的是垄断的弊端。但也有不少人反对对微软的指控。他们认为,微软是美国新经济的象征。如果跟微软过不去,对美国高新技术发展是一个损害,也不利于美国在世界个人电脑与IT业的霸主地位。反垄断拿微软开刀,对美国经济是祸不是福。持有这种见解的人考虑更多的是垄断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