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我国邮政要实现信件分拣自动化,即用机器代替工人分拣信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我们先从邮局的角度来看。
假设邮局作为一个企业引入自动分拣机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自动分拣机的运用能否达到这一目的,涉及两个重要概念: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
当不增加投入(生产要素)就不能再增加产出时就实现了技术效率。换言之,技术效率是产出既定时投入最小,或者投入既定时产出最大。当不增加成本不能再增加收益时就实现了经济效率。换言之,经济效率是收益既定时成本最小,或者成本既定时收益最大。技术效率是生产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不涉及产品与要素的价格。经济效率是生产中成本与收益之间的经济关系,涉及产品与要素的价格。
企业利润最大化,既要实现技术效率,又要实现经济效率。技术效率是基础,没有技术效率,就谈不上经济效率。但只有技术效率而没有实现经济效率,也谈不上利润最大化。
假设某邮局引进一台自动分拣机。只需一人管理,每日可处理10万封信件。如果用人工分拣,则处理10万封信件需要50个工人。对邮局来说,这两种情况都实现了技术效率。
经济效率涉及价格。处理10万封信件,无论用什么方法,收益是相同的,但成本不同。假设分拣机一台为400万元,使用寿命10年,每年折旧为40万元,假定贷款利率为10%,每年利息为40万元(400万元×l0%)。再假设分拣机每年维修、用电、人工费用为5万元。这样,使用分拣机的成本为85万元。假设每个工人每年工资为1.4万元,50个工人共70万元,其他支出为5万元。这样,用人工分拣的成本为75万元。在以上假设条件之下,使用人工分拣成本低。所以,用人工分拣实现了经济效率,而用分拣机没有实现经济效率。
在这个例子中,是否实现了经济效率取决于生产要素(分拣机和工人)的价格。如果分拣机价格没变,而工人工资上升到每年1.6万元,则这两种方法都实现了经济效率。如果工人工资高于1.6万元,或分拣机价格下降,利率下降,则使用分拣机可以实现经济效率。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两种生产方法都能达到同样的技术效率,那么,使用哪种方法能实现经济效率则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价格。在发达国家,资本设备便宜而劳动工资高,使用资本密集型方法(用分拣机)是合适的。但在发展中国家,资本设备贵而劳动工资低,如果使用机器和人工能达到同样的产品或劳务质量,还是使用劳动密集型方法(用人工)更为合适。所以,我对邮局用自动分拣机始终持怀疑态度。
对一个社会来说,用哪种方法还要考虑不同方法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对像我们这样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的国家来说,是否用自动分拣机代替工人不仅要考虑企业利润最大化,而且还要考虑增加就业这个大问题。我总认为,从我们的具体国情出发,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要以扩大就业为中心。用自动分拣机替代的是不熟练工人。这是经济中失业率最高的一个群体,也是最难再就业的失业者。当他们被自动化分拣机代替时,在其他地方很难就业。
当然,如果邮局完全是企业化经营,使用什么方法是他们自己的决策,政府不应该干预。但政府可以用产业政策来影响邮局的决策,例如,对使用人工分拣给予税收优惠或吸收下岗工人的补贴,或者提高购买自动分拣机资金的利率,等等。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是不能干预企业决策的,但应该用经济政策引导企业作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最优化的决策。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应该盲目引进最先进的技术,而应该采用最适于自己国情的技术。如果先进的设备是提高产品质量或实现规模经济所必需的(例如在汽车、石化、电子等行业中),那就必须采用资本密集型方法。如果先进的设备作用仅仅在于代替劳动(如自动分拣机),那还是用劳动密集型方式更合适。历史经验也证明,盲目追求自动化、机械化并不一定能带来更好的结果。
总之,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实现信件分拣自动化未必是一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