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说话禁忌

第351天

别让口无遮拦害了你

核心提示

不少人能力很强,但是一直没能获得发展机会,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口无遮拦。

理论指导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看到一些人快人快语,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常常是有什么说什么,口无遮拦。如果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大家都清楚他的个性,那么或许无所谓。但当他身处陌生的环境中,与不熟悉他的人交谈时,如果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分场合、不看对象,那么就很容易出现沟通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掌握说话的艺术,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要把握好分寸。

下面来看一个故事。

张晶在某国企做办公室文员,她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可每当有同事就某事征求她的意见时,她说出的话总是很伤人,并且她的话总是在揭他人的“短处”。有一次,同部门的一个女同事穿了一件新衣服,别人都称赞“好看”“合适”,可当那个女同事问张晶感觉如何时,她不假思索地回答:“你身材太胖了,这个款式不适合你。并且这颜色对于你这个年龄的人来说显得太嫩,更加不适合了。”

这话一说出来,原本兴致勃勃的同事表情立马就僵住了,而周围大赞衣服好看的同事也非常尴尬。因为,张晶所说的话就是大家都不愿意说的得罪人的“大实话”。尽管有时张晶也很为自己说出的话伤人而后悔,可她总是忍不住说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大实话”。久而久之,同事们都将她排除在集体之外,几乎很少有人再就某件事去征求她的意见了。她在办公室里也就成了“孤家寡人”。

切记不要以心直口快作为挡箭牌,说话无所禁忌。心口一致固然好,可也要有所保留,该直则直,该弯则弯。即便需要直接对他人提出批评时,也要讲方式方法,让对方明白你真的是为他好。

懂得社交的人都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说话。实话不一定要直说,可以委婉地说或幽默地说,也可以延迟点说或私底下说。同样是说实话,采用不同的方式说,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第352天

别戳到他人的痛处

核心提示

心胸宽广、乐观、大度的人,有时可以用自我调侃的方式来活跃谈话气氛,但这种方式仅限于用在自己身上。当你和他人说话时,就要避开这些敏感话题,以免戳到他人的痛处。

理论指导

谁都有自己的忌讳,每个人都讨厌他人提及自己的忌讳。在和他人谈话时,若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冲撞到了对方,引起对方的反感,有时甚至会招致怨恨。

说话不能把握好分寸、尺度,就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因此,在生活中,你应该多观察、多总结,避开他人的痛处,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恰当、愉快地和他人沟通交流。

在安慰别人时,最容易戳到对方的痛处。别人正处于痛苦之中,如果你在安慰时不注意,揭了人家的伤疤,那就真的是火上浇油了。有人失恋,非常伤心,这时最好的安慰方法就是与失恋者一起回忆一些快乐的事情,让对方在交流的过程中慢慢减轻痛苦。安慰失恋者时,有些话你一定不要说。

例如,不分青红皂白,故作高深地说“其实我早就看出他(她)不是什么好人了”“他(她)这是存心欺骗你,当初说爱你的那些话都是假的”“你到现在才知道他(她)是在利用你吗?”

这些话会让失恋者在伤心之余,又平添一份窝囊和寒心,最好不要说。

那么,如何避开别人的痛处呢?首先,最好能够事先了解别人的痛处以及忌讳是什么;其次,说话时要绷紧一根弦,无论如何都不要提及这些话题。即便对方主动提出来了,你也不能借机高谈阔论;最后,如果真的一不小心戳到了别人的痛处,要赶紧不露声色地补救。例如,你也自嘲似的戳一下自己的痛处,转移对方的视线,让对方在心理上获得一些平衡。

第353天

跟领导相处时不宜说的十种话

核心提示

员工在处理与领导的关系时,要注意说话的分寸,千万不能信口开河。

理论指导

员工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于公于私都有益。在公事上,由于在双方的上下级关系中注入了一定程度的友谊,双方在合作上会变得更有默契,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误会,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私事上,领导对员工越了解,心中就越有数,无论是与员工交朋友还是拜托员工帮忙,都会很自如。

下面这些有可能会让领导不高兴、下不来台的话,你最好不要说。

1.在回答领导的问题时说“随便”或“怎么都行”

这样回答,会使你的领导觉得你冷漠,不懂礼节,对什么都表现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这样一来,你在领导心目中的印象就会打折扣。

2.对领导说“这件事我早就知道了”或“那件事我不知道”

这些话里带有明显的蔑视意味,不仅是对领导,即便是对熟悉的朋友也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3.对领导说“您辛苦了”

这本应是上级对下级表示慰问或犒劳时说的话,而反过来由下级对上级说,似乎就不太合适了。

4.对领导说“太晚了”

这样说就等于是嫌领导的动作太慢,以至于耽误了事。即使你想表达的并不是此意,但领导也会觉得你是在责备他,对此他是不可能接受的。

5.对领导说“您的做法实在让我感动”

“感动”这个词应该是领导对员工说的,如“你们对工作认真负责,我非常感动!”而员工对领导用“感动”这个词,就不恰当了。如果是为了表示尊重领导,那么你应说“佩服”,如“经理,我十分佩服您的果断”。

6.与领导太过客气

与领导谈话时你应小心谨慎,并顾全大局。但是顾虑过多也不足取,这样会遭人误解。你一定要克服胆小怕事的心理,要知道太过谨慎小心,可能更容易出错,甚至还会被领导误认为你没魄力,根本不值得重用。

7.对领导说“我觉得这件事非常难办”

当领导分配工作任务时,你说“不太好办”或“十分困难”,这样既会显得你是在推卸责任,又会显得领导没远见,同时也会让领导下不来台。

8.对领导说“不行的话也没关系”

类似于这样的话,明显是对领导的一种不尊重,是缺少敬意的表现。

9.在接受领导交办的任务时说“好呀”或“可以呀”

诸如“好呀”“可以呀”这类词汇,在语言含义上是带有首肯、批准的意味的,通常是领导在审核员工时所说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知道”或“是”。

10.不小心说错话不要强辩

一旦发现自己在领导面前说错了话,就应马上打住,并且道歉,千万不要因为害怕而回避。你应该勇敢地面对事实,同时尽量避免伤害到领导的自尊心。要知道,不必要的辩解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第354天

跟外国人交谈时不宜提及的话题

核心提示

要想顺利地跟外国友人交谈,你应当避免谈论下文中提到的这几个话题。

理论指导

生活中,有时我们可能要与外国人打交道,尤其是在外企工作的人,更要经常跟外国人交流。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跟外国人打交道与跟中国人打交道有所不同,他们也有他们所禁忌的话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下面几个。

1.年龄问题

在国外,人们普遍把自己的实际年龄当做“核心机密”,绝不轻易告诉别人。中国人听起来很顺耳的“老先生”“老太太”“老人家”这类尊称,在外国人听来却如诅咒谩骂一般。尤其是外国妇女,最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实际年龄。在国外有一种说法:一位真正的绅士,应永远“记住女士的生日,而忘记女士的年龄”。

2.恋爱或婚姻状况

中国人习惯于对亲朋好友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时时记挂在心,可对绝大多数外国人来说,这是禁问的话题。他们认为,不管是谁面对交往不深的朋友,老老实实地交待自己“有无恋人”“两人是怎样结识的”“跟恋人交往多久了”“结婚了没有”“有无孩子”“为什么还不找对象”“怎么还不结婚”“怎么还不生孩子”,都不仅不会感到愉快,还会感觉难堪。在一些国家,跟异性谈论这类话题,很有可能被对方视为无聊透顶,甚至还会因此被对方控告而惹上官司。

3.收入支出情况

在国外,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实际收入,跟他的个人能力与社会地位存在着因果关系。因此,个人收入的多少,一向被外国人视为自己的脸面,十分忌讳别人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打听。除了工资收入之外,那些能够反映个人经济状况的问题,如私宅面积、银行存款、股票收益、纳税数额、汽车型号、服饰品牌、娱乐方式、度假地点等,因与个人收入相关,也是禁谈的话题。

4.身体健康状况

在我国,人们相遇后彼此打招呼时,常常会互相问候对方“身体好吗”;若是确知交谈对象身体曾一度欠安,那么为了表达对对方的关心,与其见面时,人们通常还会关切而热心地询问对方“病好了没”;若双方关系较为亲密,那么还会直接向对方打探“吃过哪些药”“如何治疗的”,或向对方推荐名医、偏方。然而在国外,人们在闲聊时,一般都非常反感别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过分关注。

5.个人经历

初次见面时,我们往往喜欢打探彼此“是哪里人”“毕业于哪所学校”“以前做过什么”。总之,人们乐于知道对方的“出处”,打探一下对方的“背景”,摸摸对方的“老底”。但是在外国,人们却大都将这些内容当成“商业秘密”,并且坚决反对询问彼此的个人经历。外国人认为,要是有人向初次交往的对象打听关于个人经历的问题,那人并不见得是坦诚相见,反而有可能是别有用心。

6.信仰和政治立场

在与外国友人的交往过程中,由于各自国家的社会制度、政治体制以及意识形态有所不同,对于个人信仰、政治立场等比较严肃的话题,最好避而不谈。交往初期,为了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你可以多和外国友人聊一些轻松有趣的话题。

7.在忙什么

在我国,熟人见面,免不了会互相询问一下对方“在忙什么”“到哪儿去”“从哪儿回来”之类的话语。但是在外国,这类问题皆属个人私事,没有告诉别人的必要。如果你向外国人打探此类问题,那么会被认为是不懂得尊重别人或另有所图。被问及这类问题时,外国人常常会闭口不答。

第355天

开玩笑要适可而止

核心提示

开玩笑是为了活跃交流气氛,可有人却拿别人的隐私开玩笑,这是绝对不行的。

理论指导

玩笑能不能令人回味无穷,在于含蓄巧妙的构思,精辟深奥的哲理,浅显滑稽的表现形式,幽默的引证,以及特定的矛盾、特殊的情境等。用过分的语言开玩笑,甚至出现污言秽语,都不是智者所为。另外,也不宜过于频繁地开玩笑,应适可而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一些隐藏在心里不愿被人知道的事情。在同事之间的闲聊调侃中,即便感情再好,也不要去揭别人的短,将别人的隐私公布出来,更不能把它当成笑料。

开玩笑时道出了别人的隐私,有时说者无意而听者有心,他会觉得你是故意跟他过不去,从此对你心怀抱怨,甚至恨之入骨。

在生活中,既有正人君子,也有奸佞小人;既有坦途,也有暗礁。在复杂的环境下,如果不注意说话的对象、内容、方式,不懂得把握分寸,那么容易招惹是非,甚至是招来祸患。因此,说话小心一些,为人谨慎一些,是你应该时刻谨记的。一个毫无城府、喋喋不休、拿他人隐私乱开玩笑、乱揭他人伤疤的人,会显得人品低下、缺乏涵养,走到哪里都不会受人欢迎。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谁都不愿意将自己的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某人的隐私被人曝光,特别是以一种开玩笑的形式曝光,那个人就会感到难堪甚至是愤怒。因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若不是为了某种特别的需要,通常要尽量避免触碰别人的隐私,以免让对方当众出丑。

有的人自以为有些小聪明,总爱拿别人的隐私开玩笑,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不愿意跟他说话,尽管他没什么坏心,却不讨人喜欢,所以开玩笑一定要适可而止。

第356天

宴席上哪些话说不得

核心提示

在宴席上,你最好给自己的嘴巴“安把锁”,该说的可以说,不该说的坚决不要说。

理论指导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难免要参加一些宴席,如亲朋好友结婚、公司年会等。这些场合出席的宾客多,通常而言也都是较为正式的场合,不像那些小型聚会,说话可以较为随便。那么,在宴席上,有哪些话是说不得的呢?

1.不要假意客套,过度劝酒

以诚相待是酒席上保持融洽气氛的前提,不顾别人的酒量及身体状况,一味地劝别人喝酒,甚至打定主意不将别人灌醉誓不罢休,就有失礼仪了。喝酒应当有所节制,以不醉为宜。

2.不要感情用事,互相吹捧

在宴席上宾主欢聚一堂、觥筹交错的时候,极易感情用事,用溢美之词给对方高帽子戴。例如,对方是一个厂长,即便他经营的工厂是连年亏损,濒临倒闭,也吹捧对方“经营有方,前途无量”;对方只是一个喜欢利用业余时间写作的人,就算只发表过几篇小作品,也说他是“知名作家,作品深受读者喜爱”等。这种用廉价的颂扬来联络感情、加强友谊的方法实在是不可取,不仅旁人听了难受,就连被吹捧的人也清楚这是假话,从而觉得吹捧者是一个虚伪的人。

3.不要贬损他人

即便你平时对某人抱有一些成见,在宴席上也不能表露出来。切不可在宴席上拉帮结伙。这样会破坏宴席上欢快和谐的气氛,让人觉得你小心眼,也让宴席的主人下不来台。此时,你应该以大局为重,克制自己的消极情绪。

4.不要自吹自擂,抬高自我

下面来看一个故事。

有个人在宴席上借酒发挥,虚荣心发作,自吹自擂,说:“他不就出版了几本书吗,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是不写,我要是写肯定比他销量好。”说这样的话,不仅会降低自己的人格,还会伤害别人,在座的人会想,在其他宴席上他有可能也会说贬低我们的话。久而久之,大家都疏远他了,没有人再请他去参加任何宴席了。

5.不要污言秽语,酒后失态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有的人可能会暂时失去自我控制的意识开始胡说八道,丑态百出。若是有人指责,他便以“喝醉了”来开脱。这类人酒后恶行,有伤风化,令人不齿。

宴席应该成为文明应酬的场合。在宴席上,朋友叙旧,交流感情,联络友谊,让宴席充满和谐的气氛。亲切而不粗俗,热烈却不轻佻,欢快但不放纵,这才是你在宴席上应该真正做到的。

第357天

夫妻间忌讳说的话

核心提示

由于夫妻之间太熟,有时反而不注意说话的轻重。虽然有些率性的话并不是说话者真实的想法,但是只要话说出了口,就很难收回,弄不好还会对夫妻的感情造成极大伤害。

理论指导

夫妻之间“无话不说”无疑是恩爱的最好表现。这个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因对方是自己的另一半,所以彼此谈起话来,自然是亲密无比,也就无所顾忌。但凡事都有正反两面,从反面来看,有的话是绝对不可以说的,一旦说出口,就会有损夫妻之间的感情,甚至会使夫妻反目。总的来说,夫妻之间不能说的话主要分下面几种。

1.别动不动就说离婚

有些夫妻一吵架,动不动就说“这日子没法过了,我要离婚”,而另一方也不甘示弱“离婚就离婚,谁怕谁”。离婚这个词,有不少夫妻会轻率地说出口。其实彼此心中根本没这个意思,不过是想吓唬一下对方,却不知这样的话会非常令人心寒。一旦你将“离婚”当成了口头语,就很可能会弄假成真,导致双方多年经营的感情破裂,最后分道扬镳。为逞一时之强、泄一时之气而说不该说的话,实在是不应该。

2.过分挑剔对方所说的话

平日里无中生有或理由不足,凭一时之气斥责对方,这是不对的。要知道,挑剔别人的话说多了,就会变成一种蔑视,会让彼此生出怨气。因此,你要想拥有一个和谐的家庭,就必须丢弃那些挑剔的话,应学着欣赏对方,多看其长处,同时尽量接纳对方的不足。

3.冷嘲热讽的话不要说

有些人总喜欢对丈夫或妻子含沙射影、冷嘲热讽。或许他(她)并没有恶意,只是觉得不损对方两句自己就难受。通常来说,丈夫或妻子说话冷嘲热讽,表明心里有不满、怨愤的情绪。这种一句让人怒,一句让人笑的话,只会让听者感到很不舒服,进而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

第358天

切勿互揭伤疤

核心提示

人们发生矛盾时,不要互揭伤疤,因为那样除了“疼痛”以外毫无意义。矛盾总会层出不穷,吵架也可能是很多人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无论有多么激烈,请不要将不好的往事重提。

理论指导

老话重提,将已经愈合的伤疤再一次揭起,甚至肆意践踏,会让其伤口再次流血。例如,一对夫妻吵架,一方狠狠地说:“你今天的所作所为,我会记一辈子!”虽然只是一句气话,但对方却可能真的耿耿于怀,或是在日后一遇不顺就将旧事翻出来,向另一方发难,从而便上演了一场马拉松式的拉锯战。双方最后将问题弄得不可收拾,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尖锐。

两个有血有肉的人,经常生活与工作在一起,要想一点磕碰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一旦有了摩擦,就要在事后尽快忘记,并且不应记恨于心。

很多时候,人们之间的摩擦、争吵并没有原则性的问题,只是一些小误会,到最后却让它演变成了双方的敏感区、火药库,这未免有点得不偿失了。

第359天

私人的情感生活是秘密

核心提示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切不可让私人情绪影响工作,那是很不专业的表现。

理论指导

工作中最忌讳的事情就是让个人情绪影响工作,不管你遇到何种事,都不要将负面情绪体现在工作上。办公室真的不是发泄情感的理想场所。很多事说出来只是痛快一时,事后却后悔不已。

职场是个竞技舞台,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你的竞争对手,就算现在是不错的搭档,说不准哪天就会突然翻脸。

例如:同事A和同事B说她的孩子非常不听话,同事B听完有可能转而跟别人说:“一个连自己孩子都教育不好的人,怎么能把公司的大事放心交给她。”同事C和同事D说:“我上学的时候,因为英语成绩不好,经常被老师骂。”同事D听完有可能转而跟别人说:“她英语水平不好,怎么能派她去和外商谈判。”

在公司里尽量不聊自己的私生活,这也是竞争压力下的一种自我保护。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不主动打听别人的私事,那么一般别人也不会主动打听你的私事。因此,切忌谈及私人话题,也别在背后议论别人是非,流言蜚语很容易传到别人的耳朵里,等到引火烧身的时候,再跑就晚了。

第360天

慎重谈论公司里的人和事

核心提示

工作之余,同事之间聊聊天、放松一下没什么不好。性格直率固然受人欢迎,但这种直率也要把握好尺度。

理论指导

在公司,就算你知道某人和某人有什么特殊关系,也不要大肆宣传,因为那与你无关。诸如“公司待遇不好”“领导总让加班,也不给加班费”“公司最近效益不好”之类的话也不要说,因为跟同事说了也是白说,他们毕竟不是老板,起不到任何作用。说这些话反而有可能被同事传来传去,甚至添油加醋,传到领导的耳朵里,最终影响自己的前途。

切记不要跟一个要好的同事说你上班偷懒、在外面兼职之类的事,万一他哪天升职了,当了你的上级,到那时回想起以前说过的话,双方多少会有些不自在。因此,还是少说为妙。

另外,不要四处打听同事的收入。薪水是个敏感话题,很多公司都明文禁止员工相互讨论或者询问别人的薪水,因为同工不同酬是企业常用的方法,运用得当,是奖优罚劣的一大法宝;运用得不好,就会激发同事之间的矛盾,这当然是每个公司领导都不愿看到的。因此,在公司里一定不能谈论薪水的问题,你只要踏踏实实工作,老板心中自然会有数。

第361天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

核心提示

雄心壮志,最好不要挂在嘴边。

理论指导

在公司里,要是你时常把“我要当老板,我想自己创业”“我要开公司”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就很容易被老板反感。如果你说“我争取今年之内升职”“30岁时我必须成为部门经理”,那么你很容易把自己放在同事的对立面上。

人人都有野心,但是职位只有那么多。你公开自己的目标,无异于公然向身边的同事们挑战。要知道,树大招风,何苦被人处处提防,被同事或领导当成威胁。说话行事低调点,这样你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你的价值体现在你的办事能力上,该表现时表现,不该表现时低调一点,一个人的能力不是看他的嘴皮子功夫,而是靠业绩说话。

所以,我们尽量不要在办公室里大谈什么人生理想,踏踏实实工作才是正事。

第362天

让原来的单位成为永远

核心提示

既然到了新的单位,你就不要再经常提原来单位的事了。

理论指导

既然到了新的单位,你就不要再经常提原来单位的事了,因为没有人关心你原来单位的事。如果你说“我原来的公司是世界500强,那里管理水平很先进,工作环境比现在好,效率比这里高”那么你的现任领导听了可能会很不高兴,他可能会想“既然原来的单位那么好,那你赶紧回去吧”。就算领导不在,同事也不想听你的光荣史,因为每个员工对自己所在的公司多少都有心理归属感,当你贬低新公司时,同事们就会怀疑你来这里上班的目的。

也许你说的是客观事实,原来的公司的确很好,但你毕竟从现在的单位拿工资,这么说总是不近人情。不过你也别走向另一个极端,大谈以前单位如何不好,因为你现在如此贬低原来的单位,那么当你离开现在的单位时,也会说出相似的话。

第363天

夸奖要诚恳,指责要恰如其分

核心提示

夸奖他人要有分寸,要诚恳;而指责要恰如其分,切不可变成诅咒。

理论指导

拿家庭教育来说,夸奖虽然被看作是孩子的营养剂,但不当的夸奖对孩子并非有利。心理学家伍德尔曾说:“一个依赖于夸奖的孩子只追求让父母满意而不是让自己满意,久而久之,哪怕是做一些日常的家务活,孩子都期望得到父母的称赞;而当没有赞扬作为动力时,孩子就无法完成一项工作。”

做父母的还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对孩子过分的指责也是十分有害的,如果你总是没完没了地专挑孩子的缺点,那么“失败”可能真的要与他相伴了。心理学家指出,一般而言,赞美应超过批评二至三倍,如果你赞美得太多,就会显得不够真诚或夸大其词;如果太少,就未免显得过于挑剔了,这都是不好的。

有些父母,早先对孩子要求极严极高,甚至近于苛刻,总是毫不留情地批评孩子。后来,听到一种说法:“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于是,就改弦更张,一反常态,再也不批评孩子了,就是发现了缺点也不指出,而是采取一味赞扬的教育方法。孩子怎么做,都说“好”,简直成了“好好爸妈”。这样做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

第364天

不当的赞扬和奖励对孩子不利

核心提示

一味地赞扬或给予奖励,不是教育好孩子的灵丹妙药。

理论指导

一味地赞扬或给予奖励,不是教育好孩子的灵丹妙药。那么,做父母的要如何改进教育方法呢?(1)父母要全面地审视自己的孩子,不能只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和毛病。(2)如果孩子做错了,父母必须批评,而不能放任。(3)批评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要以尊重孩子为前提。

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对孩子应该做的事进行奖励,将孩子的“分内事”当成了不起的成绩,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例如,有的父母一看时间已经不早了,孩子还不愿意起床,就用奖励承诺的办法:“乖宝宝,快起床,起床妈妈给你买冰淇淋吃……”“快走快走,爸爸上班要迟到了,晚上回来带玩具给你……”这样的奖励其实就是在纵容孩子的恶习,没有好处,只有坏处。

另外,还有些家长,从来都不夸奖孩子。这其实也是一个极端。对孩子的良好表现视而不见,不及时地肯定孩子的进步;看不到孩子的长处,总是当着孩子的面,向同事和朋友诉说孩子的缺点和不是,或者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进行比较,甚至得出一些刺激孩子的结论。

父母这么做,对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是极大的打击和伤害,孩子很可能因此处处畏缩,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足够的赞扬和奖励都是十分必要的。

赞扬和奖励的运用误区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的。做父母的必须深入了解孩子,只有针对孩子的年龄和性格特点,赞扬有方、奖励有度,孩子才能顺利地长大成才。

第365天

约会时的说话禁忌

核心提示

因为谈恋爱时说的话要比平时精致细腻,所以你要特别谨慎,千万不要乱说。

理论指导

与异性初次交谈,你不要顾虑太多。有些女性在初次与男性交往时不愿多说话,仅用“是”或“否”等答复,令男性陷入窘境。在这种情况下,男性应该主动些,先找到话题,因为一问一答的谈话方式是很难打开局面畅所欲言的。

有一些人在约会时总是发愁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也有一些人在第一次的约会中不确定跟对方说喜欢之类的字眼是不是恰当。其实约会的成功与否,跟你自己本身的魅力有着很大的关系。

首先,最重要的是,与其尽说些你自己的事,还不如热心地倾听对方说话。一面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和嘴巴,一面侧耳倾听,表现出对对方的话感到很有兴趣的样子。特别是对方谈到很得意的事情时,你更要表现出你也非常有兴趣,并且让对方有所觉察。

开口说话时,你的表情要自然,说话要清楚,对于对方的问话,也要简单明了地回答。事先准备好话题也是很重要的。如果知道对方对什么有兴趣的话,那么就多准备和这个主题有关的材料。

其次,适度地夸赞对方也是成功的秘诀。但太过明显的逢迎拍马是行不通的。至于对方的长相和身材,最好避免在第一次约会时就称赞。

如果你是男性的话,可以称赞对方的发型、服装、气质与众不同;如果你是女性的话,可以称赞对方的知识、技术全面,或者是他的名牌打火机、领带等的品位不凡。

约会时应该避免的话题有:表现出对任何事情的不平或不满情绪,说别人的坏话或批评别人。这些话题不仅会破坏约会时应有的快乐气氛,同时也会令对方对你的品行感到怀疑。

对于第一次约会就说“喜欢”是否恰当的问题,答案是最好不要。因为初次约会,你还不太了解对方的心意,如果贸然地提出这种问题,反而会令对方不知所措。

总之,最初和异性交往时,不要存有非分之想,切忌紧张,一定要大大方方,用微笑打开彼此的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