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天
巧找借口,化险为夷
核心提示
在遇到危机时也一样,也要考虑不同环境,不同对手,不同时间,要采取不同对策,这样才能确保在危机中化险为夷。
理论指导
怎样在危险的环境中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这就要靠一个人的机智与胆略。
所谓机智,是指在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迅速地做出恰当得体、有理有节的反应,进而维护自己的安全和利益。而随机应变就是要不拘泥于固定模式,根据现场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这才是根本的应变之道。
一个突发性事件,任何人都无法估计它什么时候降临,任何人也无法预先做好应变的准备。而怎样根据眼前环境状况采取不同的策略,是一个人应变能力和分析能力的直接体现。
有一天,玛丽小姐正在屋里休息,忽然听到门外有声音。她打开门,却见一个杀气腾腾的持刀男子正恶狠狠地看着自己。
是入室抢劫?是杀人逃犯?玛丽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心里打了一个冷战。她灵机一动,迅速恢复平静,微笑着说:“朋友,你真会开玩笑!是卖菜刀吧?我喜欢,我要买一把……”边说边让男人进屋,接着说:“你很像我过去的一位好心的邻居,看到你真高兴,你是喝咖啡还是茶……”
本来满脸杀气的歹徒,渐渐腼腆起来。他有点结巴地说:“谢谢,哦,谢谢!”最后,玛丽真的“买”下了那把明晃晃的菜刀,陌生男人拿着钱迟疑了一会儿,在转身离开的时候,他说:“小姐,你会改变我的一生!”
一场即将发生的灾难,转眼间被玛丽小姐以机智和爱心挽回了,她不但挽救了自己,也挽救并改变了这个未遂的杀人犯。
人生就是战场,所以处理同一问题不能总用同一种方式。在遇到危机时也一样,也要考虑不同环境,不同对手,不同时间,要采取不同对策,这样才能确保在危机中化险为夷。
第273天
危急关头,不妨转换话题
核心提示
在交谈中出现危急状态时,应立即转换话题。可以把当时的情景、身边的物品等作为话题去转换,但必须做到“巧”。
理论指导
当你受到别人嘲讽时要善于转换话题,从而化解尴尬,并给对方有力的回击。
武则天原名武媚娘,本是唐太宗宫里的才人,太宗对她备加宠幸。
公元694年,唐太宗一病不起,他明白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又舍不得才貌过人的武媚娘,于是便有让武媚娘殉葬的意思。
这天太宗对武媚娘说:“你侍候寡人多年,寡人也最宠爱你。寡人想效法古代帝王的葬礼……”话没说完,太宗又咳嗽起来。
聪明绝顶的武媚娘稍加思索,立刻说:“万岁,您安心养神吧!臣妾明白万岁的心情。只是万岁您思虑太多,万岁是英明君主,恩德好比太阳的光芒普照人间大地。古人云:大德之人,必得长寿。万岁的龙体目前虽有小恙,很快就会康复的,我根本没想到万岁会舍下臣妾。我生与万岁共享人间富贵,死与万岁同坟共穴。臣妾现已下定决心,立即去感业寺削发为尼,念经拜佛,为万岁祈祷长生不老。”
听到武媚娘这么说,太宗只得应允。
武媚娘凭自己的聪明才智,阻止了从太宗口中说出的“殉葬”二字。皇帝的话是金口玉言,是天命,但是武媚娘当机立断、伶牙俐齿地巧妙转移了话题。终于,武媚娘得以死里逃生。
在交谈中出现危急状态时,应立即转换话题。可以把当时的情景、身边的物品等作为话题去转换,但必须做到“巧”。
第274天
非常场景,机敏应答
核心提示
机敏者一般都是成熟稳重的,特别是身处窘境时,沉着稳重更有助于提供化解尴尬的妙法。
理论指导
在社交场合,如果遇到有人给你出难题,要学会“随机应变,机敏应答”。
在美国第35任总统候选人的提名过程中,肯尼迪的年轻和孩子般的外表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不利条件。众议院发言人萨姆·雷伯恩就是攻击肯尼迪是乳臭未干的几个民主党领导人之一。肯尼迪哈哈一笑,把问题抛到一边:“萨姆·雷伯恩可能认为我年轻。不过对于一位已是78岁的人来说,他眼中的大部分人都很年轻。”机敏地暗示对方太老。可是这个问题始终纠缠着肯尼迪。哈里·杜鲁门在一次全国性演讲中又向肯尼迪挑战,“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极其成熟的人。”这位前总统说。肯尼迪用逻辑和机智回敬了他的挑衅。他说,如果年龄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标准的话,美国将放弃对44岁以下所有人的信任。这种排斥可能阻止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华盛顿指挥独立战争中的美国军队、麦迪逊成为起草宪法的先驱、哥伦布去发现新大陆。
肯尼迪在遭到突如其来的诘难时以非常机敏的方式巧妙地回答对方并予以有力的反击。机敏是机智、敏捷,体现的是人们对矛盾的感受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变通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发现问题,做出相应的对策,而且还要随着事情变化不断调整应变策略。
巩俐在香港接受媒体采访时,有个记者问道:“您觉得自己漂亮吗?”这时候回答“是”或者“不是”似乎都不够妥当,巩俐想了一下说:“我觉得我的牙齿是漂亮的,虽然不整齐却与众不同。”这样的回答博得了全场的掌声。
机敏者一般都是成熟稳重的,特别是身处窘境时,沉着稳重更有助于提供化解尴尬的妙法。
第275天
善用自嘲,化解尴尬
核心提示
受到责难之后,你千万不要把时间花在思考对方抱有什么目的,跟自己过不去上面,更不能假设什么“深仇大恨”。
理论指导
尴尬是在生活中遇到处境窘困、不易处理的场面而使人张口结舌、面红耳赤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
在这种时候,人的感觉比受到公开的批评更使人难受,会引起面孔充血、心跳加快、讲话结巴等。
有时是对方有意依仗亲密的关系公开揭你的短,或讲述你过去的傻事。有时是对方无意地、不知不觉中说出了你的隐痛。而你如果真的动气,别人还会说你没有涵养。可见,尴尬是人们在生活中不愿碰到且不能不碰到的,问题在于怎样应对。
萧伯纳有一次遇到一位胖得像酒桶似的牧师,他挖苦萧伯纳:“外国人看你这样干瘦,一定认为英国人都在饿肚皮。”
萧伯纳谦和地说:“外国人看到你这位英国人,一定可以找到饥饿的根源。”
受到责难之后,千万不要把时间花在思考对方抱有什么目的,或跟自己过不去上面,更不能假设什么“深仇大恨”。
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学会自我解嘲。因为对方可能是出于个人说话习惯,对谁都这样,你若激化矛盾就不好了。
遇到这样的事情,不妨先让心情放松,然后把这种耍笑转移给对方。比如,如果有人对你说:“你不愧是属猪的,真能吃”,你不妨这么接上一句“所以咱们才能聚到一起呀”。
第276天
避重就轻绕着说
核心提示
说话要学会“绕”,正所谓“曲径通幽”,轮船要善于“绕”,才能避开险滩暗礁,一帆风顺。
理论指导
有些话直接说出来,会让对方一时难以接受,这样一来,就需要我们避重就轻绕着说。所谓“直则枉,曲则全”,做事情是这个道理,说话也是这个道理。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有人求自己帮忙,但自己却实在是办不到,此时若直言拒绝,一定会使对方难堪或伤害对方。
林肯曾被邀请在某家报纸的编辑大会上发言,他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编辑,所以出席这次会议很不相称。为了说明自己最好不出席这次会议的理由,他给大家讲了下面这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森林中遇到了一个骑马的妇女,我停下来让路,可是她也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面孔看。
她说:“我现在才相信你是我见到过的最丑的人!”
我说:“你大概讲对了,但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她说:“当然你已生就这副丑相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你还是可以待在家里不要出来嘛!”
大家为林肯幽默的自嘲而哑然失笑。林肯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自嘲来表达自己的拒绝意图。既没让人难堪,还让人在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到林肯的意图。
说话要学会“绕”,正所谓“曲径通幽”,轮船要善于“绕”,才能避开险滩暗礁,一帆风顺。有时说话避重就轻,避实就虚,采取绕道而行的曲线策略,也能为自己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第277天
顾全当事人的面子,才有助于退出争执
核心提示
调解纠纷时,你可以考虑主攻一方,让其主动退出争执,另一方没了冲突对象,纠纷自然也就化解了。
理论指导
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见亲朋好友或者别的人为了某些事而发生冲突与纠纷,需要你出面做和事佬的情况。但是,和事佬并不好做,这是个两边不讨好的差事,如果没有比较高超的语言技巧,往往会使自己陷进去,成为一方甚至双方攻击的对象。但是冲突总得有人调解,或许这个人就是自己,那该怎么办呢?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在双方接受自己来调解之后,可以考虑主攻一方,让其主动退出争执,另一方没了冲突对象,纠纷自然也就化解了。
对一方当事人给予夸奖,讲述他曾经有过的可引以为豪的事情,唤起他的荣誉感,使他为了保全荣誉感和面子,主动退出争执。这种方式对于大多数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非常有效。因为荣誉和颜面往往是他们很看重的,是他们约束自己的动力。
赵亮与周强是学校新来的两位年轻教师。赵亮心细,考虑事情周到;周强性情鲁莽,但业务能力强。两人因一件小事发生了争执,赵亮说不过周强,并且被周强训了一顿,觉得非常委屈,就去向校长诉苦。校长说:“赵亮啊,你脾气好,办事周到,大家都很欣赏。你是个细致的人,周强是个急性子,脾气上来了连自己说了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能和他计较呢?你一向都非常注意团结同事、不感情用事的,怎么能为了这么点事情就觉得委屈呢?”一番话说得赵亮心里又甜又酸,从此再不与同事争执了。
这个故事中的校长,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方法。他先夸奖赵亮,然后强调两人之间的差距,让听话的一方受到赞扬,从而轻易化解了两人之间的冲突。
不过这个调解办法在使用时必须注意不可伤害到另一方的自尊,你对一方的“抬高”最好不要当着另一方的面说,否则会事倍功半,收效不佳。
另外,跟当事人说一件很重要的事,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地位及价值的存在,从而让他退出争执,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技巧。冲突之所以持续,往往是一种非理性情绪支配的结果。在调解冲突时,如果你能提出一件足以唤起一方理性思考的事情,转移其注意力,往往也能达到让一方退出争执、化解冲突的目的。
第278天
话题不对,及时转弯
核心提示
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发现话题不对,那就得赶紧设法转移。
理论指导
日常与他人交流的时候,话不投机往往会造成一些尴尬,令气氛紧张。
话不投机有多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某种言谈举止使人为难,那就要及时转换话题,以缓和气氛。
两个青年去拜访老师。在谈话中提到:“老师,听说您的夫人是教英语的,我们想请她指教一下行吗?”
老师为难地沉默了片刻,说:“那是我以前的爱人,前不久我们离婚了。”
“哦?对不起,老师……”
“没什么,喝点水吧。”
“老师,您的书什么时候出版?快了吧?”
这样转换话题,特别是提出对方很愿意谈的话题,就会使谈话很快恢复正常,让气氛活跃起来。
话不投机的第二种情况,是有人有意或无意地和你开玩笑,带有挖苦意味,使你窘迫甚至生气。如你的头发脱落严重,有人很可能挖苦你是“电灯泡”“不毛之地”。
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可恼羞成怒,伤了和气;也不能忍气吞声,硬装没事。最好是一笑置之,豁然大度地来两句:“好啊!这说明我是聪明绝顶。没听说吗?热闹的大街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长毛!”这样的答复,话题未转,内容却引申、转折了,既摆脱了窘境,又自我表扬,岂不妙哉?
第三种情况是双方意见对立、谈不拢,但问题还要解决,不能回避。这种话不投机的情况就需要绕路引导。
在找对象的问题上,一对母子有矛盾。儿子不愿也不能和母亲闹僵,只好等待时机再说。
这天吃饭时,母亲又唠叨起来:“你这孩子,怎么就不听妈的话呢?人家局长的女儿,人长得不错,又有现成的房子,你为什么不和人家谈,偏要……”
“妈,快吃饭吧,菜凉了不好吃……”儿子先回避话题,意在绕路引导。
第279天
面对揭短,如何机智应对
核心提示
对付他人“揭短”的最佳方案,就是急中生智,用具有幽默感的语言来应对。
理论指导
想象一下,当你正在眉飞色舞地向你的朋友讲述你怎样从池塘里钓上两条大鱼时,而你的妻子却在一旁插话说:“别听他的!他钓了两天,一条小鱼的影子都没见着!那鱼是他花钱买的!”
你正在和新结识的女友吹嘘:“我最近拍了一部戏,这是我头一次独立执导,故事非常精彩,上映后一定会引起轰动。”旁边却走过来一个朋友说:“嘿,不怕西北风煽了舌头!姑娘,别听他瞎编,他哪是什么导演,只是个场记而已!”
你正在帮助你的领导修理电视机:“原因可能在天线,也可能是显像管出了毛病……”这时,你的亲戚走过来说:“嗨,他只会拆零件。前天我那台彩电,没修前能看两个频道,让他一修,只能看一个频道了!”
妻子、朋友、亲戚,有时会开玩笑似地揭你的“短”,弄得你有点下不来台。你想默认又觉得窝囊,想还口又觉得理亏。
怎样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你不妨运用幽默的语言、滑稽的表情和笑料冲淡这尴尬的处境,活跃气氛。
你可以接着妻子的话说:“不错,我往池塘里扔了五元钱,那两条鱼就自动跑进我的网兜里了!”
你也可以接着朋友的话说:“场记怎么啦?导演都得先干场记,不信你去问问黑泽明!”
你也可以对亲戚说:“每个电视机都有不同的毛病,修不好你的,不见得修不好他的!”
显然,设法改变处境比保持沉默要主动,但有一点你应明确:那些“揭短”的人通常是你的配偶、亲友,你不能说气愤的话予以还击,幽默的解嘲是最好的办法。
在对付“揭短”时,你尤其要注意以下事项。
(1)尽量不怀疑他人别有用心。如果你神经过敏,对别人的每一句话都琢磨一番潜台词、话外音,那就会自寻烦恼。因为在许多场合,对方往往是脱口而出或即兴联想的玩笑话,根本没想到会伤害你。不知者不为过,你又何必胡乱猜疑呢!
(2)不可反唇相讥。有人听不得半句“重话”,动辄连珠炮似地反击,常因此挑起唇枪舌剑,使良好的关系破裂。一般来说,开玩笑的人若是得到严肃的回击,脸上常挂不住。所以,你不能为笑话失去一个朋友,甚至给人留下心胸狭窄的印象。
(3)泰然处之。遇到别人“揭短”,如果羞怯万状,既不能冷静地保持沉默,又不能机智地改变处境,以至失态,那就显得有些“小器”了。而保持泰然自若的风度,暂时把“揭短”抛置一边,寻找别的话题,或点起一支烟,端起一杯茶,转移别人的视线等,才是上策。
(4)幽默的回敬。对付他人“揭短”的最佳方案就是急中生智,用具有幽默感的语言来应对。一位作家刚发表一篇小说,赞誉之声鹊起。另一位作家却不以为然,跑去问他:“这本书还不赖,是谁替你写的?”他答道:“哦,谢谢你的称赞,不过,是谁替你把它读完了?”幽默的回敬对“揭短”者也是一种应付之道。
第280天
就地取材,依据话语情境解尴尬
核心提示
在特定的环境中,你说错了话或做错了事,又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弥补时,不妨顺着这个既定的话题大做文章,就地取材,看当时情境中有没有可供自己在话题中借用的事物,尽量把自己的失误降至最低,从而化解尴尬。
理论指导
在公共场合,人与人之间相处、交往,由于主观的、客观的、人为的、意外的等方面的原因,有时难免会出现令人尴尬和困窘的局面。比如你稍不留心说错了一句话或办错了一件事,这时,假如你由此而显得局促、紧张、惶恐,那么肯定会有不少人要受到你的影响。如果你为自己做过多的辩解,那么就会减弱你在众人心目中的分量。此时应当切记的是,用客观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过失,不必掩饰,更用不着转移目标,不妨顺着这个话题大做文章,就地取材,看当时情境中有没有可供自己在话题中借用的事物,尽量把自己的失误往美好吉祥的方面进行解释。
在一次热闹非凡的婚礼上,正当各位来宾高高兴兴地向新郎新娘表示祝贺时,一位客人不小心把一只精致的茶杯碰落在地,摔得粉碎。此时,全场人们立即被这意外的事故打断了话题,音乐戛然而止,喜庆气氛顿变,由轻松突然变为紧张。碰掉杯子的人成为众目睽睽的对象,感到非常窘迫,新郎新娘也很难堪,不知如何是好。这种困境如不及时解除,欢乐的婚礼必定蒙上一层不快的阴影,也许还会给新婚生活留下不祥的预兆。这时,一位思维敏捷的人灵机一动,出人意料地又摔了一只茶杯,大家正惊奇之中,这人当众说道:“一‘碎’加一‘碎’,这叫岁岁平安。”引得众人哄堂大笑。这大吉大利的语言,解除了困窘局面,婚礼的气氛重新又热烈起来了。
在湖北农村有个风俗习惯,家里来了贵客,以鸡蛋为敬。有位老汉来妹妹家做客。刚巧在外地读书的外甥女也在家,她主动为舅舅烧火煮蛋。谁知端到桌上,她舅舅拿着筷子迟迟不吃。她妈一看,糟了,舅舅碗里是6个鸡蛋。这是当地人最忌讳的,它的谐音是“禄断”。妈妈责怪女儿说:“你怎么能给舅舅6个鸡蛋呢?你知道念起来是什么音吗?”
女儿毕竟是聪明人,一下子明白了其中含义。怎么办呢?只见她脑子一转,从容不迫地说:“您怎么那样看呢?依我看,一个鸡蛋一个椭圆体,满满的红心白肉。6个鸡蛋象征舅舅已经稳稳妥妥、圆圆满满地度过了60多个春秋。这就是福,合起来就是有福有禄。我再敬舅舅一个鸡蛋。”
女儿说着从自己碗里夹过一个鸡蛋给舅舅,说:“祝舅舅健康地进入70岁高龄。等到舅舅70岁生日时,我再来敬鸡蛋,祝舅舅健康长寿。”
一席话,说得舅舅眉开眼笑,妈妈的尴尬也烟消云散。
第281天
掌握必要的纠错与伪装方法
核心提示
如果是细枝末节的问题,你不妨用转移目标或话题的办法岔开别人的注意力。如果别人已有所觉察而问题并不严重,稍作解释即可。如果性质较严重而且已引起了别人的不快甚至反感,就要立刻当场予以解决。
理论指导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免不了出现触犯对方忌讳而造成顿时的紧张或尴尬局面的情况。为了使自己的失误能够及时得以补救,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境,最要紧的是掌握必要的纠错与伪装方法化解尴尬。
在清朝乾隆年间,文字狱是非常恐怖的。杭州南屏山净慈寺有个和尚叫诋慧,经常议论国家大事,且嬉笑怒骂,讽刺朝野。乾隆皇帝也早有所闻,为了找个借口惩治诋慧和尚,便微服来到净慈寺。见到满院的青竹,乾隆就拾起一块毛竹片,指着篾青问诋慧:“老师父,这个叫什么呀?”乾隆的意思是,如果诋慧和尚回答成“篾青”,篾青谐音“灭清”,可以以此为借口处罚诋慧。但诋慧灵机一动,回答说:“这是竹皮。”乾隆一听,很不甘心,又把竹片翻过来,指着篾黄问:“老师父,这又是什么呢?”“篾黄”谐音“灭皇”,如果诋慧回答成“篾黄”,仍然可以惩治他。但是,这次诋慧和尚仍没有中计,而巧妙地回答:“这个叫竹肉。”诋慧和尚再次逃过了文字狱的陷害。
诋慧和尚为了掩饰而说出多变的代言词的方法,不失为补救的有效手段。只是,这里需要的是发现及时、改口巧妙的语言技巧,否则要想化解尴尬的确困难。
如果是细枝末节的问题,你不妨用转移目标或话题的办法岔开别人的注意力。如果别人已有所觉察而问题并不严重,稍作解释即可。如果性质较严重而且已引起了别人的不快甚至反感,就要立刻当场予以解决。拖得越久,后果越严重。
第282天
巧语找个台阶下
核心提示
让人下不了台的事,大多发生在人们料想不到的时候。但是,只要你能及时转换角度,巧说妙解,不但能给自己找个台阶下,甚至能给生活增添某种乐趣。
理论指导
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让人尴尬的事,如果置之不理,会使自己难堪;如果太过计较,会显得没有风度;如果无所适从,或处理不当,更会使自己下不了台。面对下不了台的事情,要想方设法从容对待,化尴尬为潇洒,化被动为主动,化下不了台为应对自如。
有一对夫妻因小事争执不下,在家吵闹不休。正当妻子向丈夫河东狮吼时,有一位朋友来访,丈夫尴尬得无地自容。好在妻子也顾及到丈夫的面子,看朋友到来连忙改口,但对丈夫来说,终究一时无法从窘境中摆脱。朋友见状,笑着说:“听你俩交流还挺热烈,我来得可真不是时候啊!”此话一出,其妻先红了脸,无语离去。丈夫马上调侃地对朋友说:“打是亲骂是爱,我们刚才是在打情骂俏呢!别看她刚才那么凶,其实正表示对我的关心,不信你问她?”这时他妻子从里屋出来,也与朋友打哈哈,争吵便化为云烟。
丈夫的“打是亲骂是爱”,把他和妻子的争吵说成是一种“亲”和“爱”,朋友自然不会信以为真;但这样转换了角度,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也似乎多了一些生活情趣。朋友走后,他们也不会再争吵了。
让人下不了台的事,大多发生在人们料想不到的时候。但是,只要你能及时转换角度,巧说妙解,不但能给自己找个台阶下,甚至能给生活增添无限乐趣。
第283天
智言妙语,巧脱困境
核心提示
生活中的有些尴尬事,总是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光临。如何应对呢?一要靠智慧,二要靠妙语。
理论指导
一天,林肯在擦皮靴。某外交官不无揶揄地问:“总统先生,您总是擦自己的靴子吗?”林肯不动声色地回答说:“是啊,那你是经常擦谁的靴子呢?”林肯的高明在于他巧妙地绕开对方所提出的一个判断性问题,进而找出破绽,给对方回敬了一个特指性的反诘。
有一次,一位客人造访,其中一位女客人还带着一个五岁多的小女孩。交谈中,男主人见小女孩活泼可爱,便不时逗她玩。在亲近中,小女孩突然惊奇地叫起来:“叔叔,你脖子上怎么有个疤?”天真而又很不合适的问话,使在场的人都陷入了尴尬之中,倒是男主人急中生智,作了巧妙的解答:“这不是疤,这是花,这叫‘颈’上添花。”
一句幽默的解答,不仅顿时使众人解脱了尴尬的局面,而且,更活跃、融洽了交流的气氛,使主客之间进入了欢快轻松的佳境。在这里,主人用的便是引喻解说技巧。“疤”和“花”本是互不相干的两种事物,在男主人的巧妙牵引变换下,使事物在人们的印象中实现了美的转化,从而创造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胜境。
尴尬局面的出现,往往是刹那间的事情,如果缺乏镇静,大惊失色,或是缺少智慧与口才,那只能是手足无措,乱上添乱。因此,遇到这样的场合,首先你要做的就是保持镇静,然后随机应变,机智巧妙地应付尴尬。
第284天
临危不慌,妙语脱困
核心提示
遭遇尴尬时,你可以用巧妙的语言机智地摆脱那种对自己不利的局面。
理论指导
一次,一位司机和领导开车到另一座城市,路途很远。途中司机要下车去厕所。当时是冬天,很冷。领导看了看外面的天气,再看看离车很远的厕所,他不想去。司机拔下车钥匙,自己去了。谁想拔下汽车车钥匙后,空调就关闭了,可偏偏司机肠胃不适,他进到厕所里很长时间不出来。领导坐在车里很冷,因此很不高兴。司机回来后领导就发脾气了:“你下车拔车钥匙干什么?”司机有苦难言。原来这车的自动锁有些故障,关上门后几秒钟就落锁,司机的车钥匙被锁到车中好几回。但看到领导冻成那个样子,司机想,现在说车有毛病无疑会让领导认为自己是在找借口。他笑了笑说:“自从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我们干什么事都得防着点啦。”领导坐在那里苦笑着摇了摇头,但看得出,他的不快已经烟消云散了。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如果那位司机实事求是地向领导说这车有什么毛病,很容易让领导认为他是在找借口。有时领导嘴里就是不说,他对你的印象也会有所改变。
如果那位司机费了很多口舌说了这车有什么故障,然后再手忙脚乱地向领导演示一下这车的毛病,却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形,那常出现的毛病,这时却奇迹般地好了起来。那么这位司机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最后结果是什么?那就是司机的额头不时地冒冷汗,而领导则貌似大度地说算了。
你能想象你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这种情形的后果吗?有时候,也许你遇到的情形比这种尴尬还要危急,因为有些情形不仅仅是尴尬,如果处理不好,会关系到你一生的命运。其实,生活中你遭遇的境况有很多时候对你是不利的,如果能用巧妙的语言化解,那么你就能把握局势,掌控命运的主动权。
第285天
自我解嘲,顺势退出
核心提示
只要恰当地应用“自嘲”,你完全可以使自己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理论指导
如果下不了台的事因自己不慎而生,这就不能怪罪别人,只得自己承受。这时,最好采用自我解嘲、顺势退出的方法。
1992年,某节目主持人在广州主持演出。在她走下舞台时,不慎摔倒在地。这时,观众都呆了,场面迅速冷下来,所有的人都等着看这位主持人如何收场。只见这位主持人镇定地爬起来,然后面向观众,说:“真是马有失蹄,人有失足啊。看来这次演出的台阶不是那么好下的。不过台上的节目非常精彩,不信,你们瞧……”
这位主持人的机智应变折服了观众,她的话音刚落,热烈的掌声就响起来了。她偶然的失误让自己身陷窘境,可她的智慧却为她挽回了面子。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自嘲的话对自己的失误进行了巧妙渲染,又借着“演出”这个题进行了发挥,然后迅速将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个节目中去,这样短短两句话,天衣无缝地为自己搭好了台阶。试想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演出场合,这位主持人如果一本正经地为自己的失误向观众道歉,该有多煞风景!
当然在生活中,我们会碰到许多人的非议,其中不少是不怀好意的挑衅,其目的就是让你难堪,让你没有台阶下。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束手无策,有的甘冒有损自己尊严的话语以求走出困境;有的则直白地反击,这只能招来外人的嘲笑。事实上,只要我们恰当地应用“自嘲”,完全可以使自己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第286天
针锋相对,变被动为主动
核心提示
谁都有可能碰上难以下台的情境,但只要多想办法,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也并不是太难的事。
理论指导
在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爱故意找茬儿,寻衅滋事,想让别人下不了台。这时你如果退避三舍,必会遭人耻笑;如果你视而不见,也难免有软弱之嫌。你想化被动为主动,可采用反唇相讥法,既可让寻衅者无言以对,也能在主动中有台阶可下。
张某因和李某意见相左,便想在公众场合故意给李某难堪。李某在一次发言中,不慎读错了一个字,张某便在大庭广众下说李某:“水平太差,那么简单的字都不认得,还好意思在众人面前说话!”李某见张某故意寻衅滋事,也就不客气了,笑着对他说:“这总比你做错事不认账还强出一头吧!”李某的话实际是事出有因,张某有一次在损坏了别人东西后,非但自己不承认,还欲嫁祸于人,但又被人揭穿。因为这件丑事人人皆知,因而李某的话一出,众人皆知其意,大家默然相视而笑。张某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欲辱人而自取其辱。
李某在下不了台的情况下,运用反唇相讥之法,转移了视线,巧妙地回击了张某的侮辱,也使自己从窘境中摆脱出来。
谁都有可能碰上难以下台的情境,但只要多想办法,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也并不是太难的事。
这就需要你在窘境中及时调整思路,选择一个巧妙的角度,改变眼前的被动局面,想方设法争取主动,这样就能比较自然地在窘境中给自己找到一个可下的台阶。
第287天
失了言要及时弥补
核心提示
人有失足,马有失蹄。失足了可以再站起来,失蹄了可以重新振作,而人失言了可以用妙语去弥补。但会不会及时弥补自己的失言,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理论指导
高明的辩论家在被对方击中要害时绝不强词夺理,他们或点头微笑,或轻轻鼓掌。如此一来,观众或听众弄不清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有的从某方面理解,又认为这是他们服从真理的良好风范;有的从另一方面理解,又以为这是他们不屑于辩解的豁达胸怀,而究竟他们认输与否尚是未知之数。这样的辩论家即使要说也能说得很巧,他们会向对方笑道:“你讲得好极了!”
一次,某位总统访问巴西,由于旅途疲乏年岁又大,在欢迎宴会上,他脱口说道:“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为能访问玻利维亚而感到非常高兴。”
有人低声提醒他说溜了嘴,这位总统忙改口道:“很抱歉,我们不久前访问过玻利维亚。”
尽管他并未去过玻利维亚,当那些不明就里的人还来不及反应时,他的口误已经淹没在后来滔滔的大论之中了。
这种将说错的地点、时间加以掩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当面丢丑,不失为一种补救的有效手段。
在实践中,遇到这种情况,有三个补救办法可供参考。
(1)移植法,就是把错误移植到他人头上。如说:“这是某些人的观点,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就是把自己已出口的某句错误纠正过来了。对方虽有某种感觉,但是无法认定是你说错了。
(2)引申法,迅速将错误言辞引开,避免在错中纠缠。就是接着那句话之后说:“然而正确说法应是……”或者说:“我刚才那句话还应作如下补充……”这样就可将错话抹掉。
(3)改义法,巧改错误的意义。当意识到自己讲了错话时,干脆重复肯定,将错就错,然后巧妙地改变错话的含义,将明显的错误变成正确的说话。
第288天
只说自己是对的,不要说别人是错的
核心提示
你应该机智、委婉地将你们之间的不同点加以淡化,然后,把听众引到你的观点上来,从而使他淡忘甚至是完全忘却自己原来的意见。
理论指导
美国前参议院议员洛茨和哈佛大学校长洛维尔,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不久,一同被请到波士顿去辩论国际联盟的问题。洛茨感觉到大部分听众都对他的意见表示仇视,可是他决定力争使听众都赞同他的意见。他该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听众赞同呢?他应该采用正面、直接的方法向听众“进攻”吗?不,作为一个极聪明的心理学家,他绝不会采用这样的笨方法。那么他是怎样表述自己观点的呢?
听完他开始的十几句话,即使最强烈反对他的人,也无法对他提出相悖的意见。为了称颂听众的爱国热忱,他称听众为“我的同胞”;为了缩小彼此意见相悖的范围,他敏捷而郑重地提出他们共同的理想;为了赞美对方,他坚持说他们的不同点只是方法上有些琐碎的小细节;而对于美国的幸福以及世界的和平等诸多重要问题,他们的观点是完全一样的。他更进一步地说,他也赞成国际联盟组织。分析到最后,他和对方的不同点只是在于是否应该有一个更完善的国际组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他演说的开头吧。
校长、诸位朋友、诸位先生、我的同胞们:洛维尔校长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使我能够在诸位面前说几句话,对此我感到十分荣幸。我们两人是多年的老朋友,而且都是信奉共和党的人。他是让我们拥有最大荣誉的大学校长,是美国极有权威和地位的人,他还是一位研究政治最优秀的学者和史学专家。现在,我们对于当前的重大问题,在方法上也许有所不同。然而,在对待世界和平以及美国人的幸福等问题上,我们的目的还是一样的。如果你们允许的话,我愿意站在我本人的立场上来简单地说几句。我曾用简明的英语,一次又一次说了好多遍了,但是,有人对我产生了误解,竟说我是反对国际联盟的,而无论它是一个怎样的组织。其实,我一点儿也不反对,我渴望着世界上一切自由的国家都联合起来,成立我们所谓的联盟,也就是法国人所说的协会。只要这个组织能够真正联合各国,各尽所能,争取世界永久和平,促成环球裁军的实现。
任你曾多么激烈地反对过演说者的意见,但当你听完这样一个开头之后,你会觉得心平气和了。你当然愿意再多听一些,至少你相信演说者是个正直的人。如果洛茨的演说开头就把那些信任国际联盟的人加以痛斥,说他们真是荒谬到极点,而且心里仍存着一种偏见,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相反,他机智、委婉地把自己的观点托出,让听众更愿意往下听。
如果你所要表达的意见与对方发生矛盾和冲突,特别是你还要在这种矛盾中让别人相信自己的观点并抛弃他原有的意见时,你最好不要一上来就针对这个引起矛盾的观点而说别人是错误的。你应该机智、委婉地将你们之间的不同点加以淡化,然后,把听众引到你的观点上来,从而使他淡忘甚至是完全忘却自己原来的意见。
第289天
劝架要一碗水端平
核心提示
劝架要分清是非,客观公正,做到分析中肯,批评合理,劝说适当。
理论指导
在一般情况下,正在争吵的双方,由于情绪激昂、怒气炽盛,往往对于出面调解的人持有戒备乃至对立的情绪,对于他人的调解介入有抗拒之心。那么,这时你该如何进行调解呢?
(1)要了解情况。盲目劝架,讲不到点子上,非但无效,有时还会引起当事人的反感:“不了解情况,瞎说什么?”而弄清情况再讲话,效果就较好。假如对邻居、同事间原因复杂的争吵,更要从正面、侧面尽可能详尽地把情况摸清,力求把话讲到当事人的心坎上。解绳结就要看清绳结的形状,解除心上的疙瘩,更要把疙瘩看透。
(2)言辞要真诚恳切。对于冲突的双方,先要用温和的语言表达自己不希望看到他们冲突的意愿,向他们展现自己欲帮助双方化解纠纷的诚意。作为调解人,不能语气太硬,不能指责哪一方,让双方冲突更厉害,或者将自己也变成冲突的一方。
(3)对双方各加赞赏。在当面调解纠纷时,为了让双方能接受自己这个调解人的介入,就需要让他们觉得你不是来帮助哪一方的,而是公正不阿的。这就需要在开始调解之前对双方的立场观点先加以附和与赞同,避免让其中的一方把自己放在对立面上。先对各方的某方面主张表示赞同,往往能让他消除戒心,把你当作自己人来看。如果双方都把调解人看作自己人,是值得信赖的公平、正义的代言人,那么双方就会愿意接受调解人的介入,听调解人的话。
(4)要分清主次。矛盾有主次方面,吵架的双方有主次之分。劝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对措辞激烈、吵得过分的一方重点做工作,就比较容易平息纠纷。如果不分主次,平均使用力量,效果肯定不佳。
(5)要客观公正。劝架要分清是非,客观公正,做到分析中肯,批评合理,劝说适当。不能无原则地“和稀泥”,不分是非各打五十大板,而应该实事求是,既要弄清是非,又要团结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