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经常与人交往合作相处,这就难免要批评别人,也难免被别人批评。当别人批评自己时,我们可以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积极态度来对待;不过,当我们去批评别人时,我们又该如何去说话,才能够让别人听起来觉得不丢面子从而乐意接受呢?要知道,每个人都是不愿意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那怕是自己真的犯了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书为你提供一种非常重要又行之有效的说话技巧——“赞美式批评”。
俗话说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犯了过失,并不等于他就一无是处。所以在批评对方时,如果只提对方的短处而不提其长处,对方就会感到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到委屈,甚至感到丢了面子,伤了自尊。
例如,某人平时工作颇有成效,偶尔出了一次质量事故,如果只指责他导致的事故而不肯定他以前的成绩,他就会感到自己以前的努力都“白干了”,从而产生抗拒心理。此外,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被批评的人最主要的心理障碍是担心批评会伤害到自己的面子,所以在批评之前帮他打消这个顾虑,甚至让他觉得你认为他“功大于过”,那么他就会主动放弃心理上的“抵抗”,对你的批评也就更易于接受。事实证明,“赞美式批评”是非常有效的。
那么,如何运用呢?
首先,讲讲你自己的缺点和错处。假如批评别人的人从一开始,就比较谦逊地承认自己也犯过错误,然后,再指出被批评者的过失,这样被责备者将会更容易地接受你的批评。这往往能给对方这样的心理暗示:你和他一样是犯过过失的人,会激起他与你的“同类意识”。在此基础上你再去批评对方,他就不会有“面子有损”的顾虑,因而也就更容易接受你的批评了。
美国学者戴尔•卡内基在他《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讲述了他批评秘书的技巧:
数年前,我的侄女约瑟芬离开了她在堪萨城的家,来到纽约担任我的秘书。她当时19岁,3年前由中学毕业,她的办事经验比年龄稍多一点,现在她已经成了一位完全合格的秘书……当我要使约瑟芬注意到一个错误的时候,我常说:“你做错了一件事,但天知道这事并不比我所做的许多错误还坏。你不是生来具有判断能力的,那是由经验而为;你比我在你的岁数时表现得要好多了。我自己曾经犯过许多愚鲁不智的错误,我有绝少的意图来批评你和任何人。但是,如果你如此如此做,你不是更聪明吗?”……
其次,别当面指责他人。当面指责他人,只会造成对方顽强的反抗,而巧妙地暗示对方注意自己的错误,则会受到爱戴和喜欢。
前面已经提及,人都是有自尊心和荣誉感的,有的人之所以不愿意接受批评,主要原因便是怕伤及他的自尊和脸面。为此,我们在批评他人时,要尽量寻找一种不同于直接批评的方法,却能达到批评他人使其改正错误的方式。这种最高效最令人接受的批评方法无疑便是“赞美式批评”了。
美国总统柯立芝有一位漂亮的女秘书,人虽长得不错,但工作中却常粗心出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好看,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
这几句话出自柯立芝之口,简直让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说:“我相信你的公文处理也能和你的人一样漂亮的。”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公文上就很少出错了。
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就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说:“这很简单,你见过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肥皂水,为什么呀,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痛。”
“刮起来不痛”,正是批评的最高境界。
第三,尽量温和、注意用语。赞美式批评,最忌讳的便是大发雷霆。有些人所犯的过失对我们可能是直接的伤害,作为批评者往往容易发怒。但是,愤怒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大发雷霆会严重地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引发更强的抗拒心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在批评的语气上要尽可能温和含蓄。比如,要对方改正错误,用请求的语气说“请你做一些修改好吗?”这就比说“你马上给我改正过来!”更容易让人接受。
有一天,查尔斯•斯科尔特经过他所管理的美国钢铁公司的一家钢铁厂。当时是中午,他看见几位工人正在抽烟,而在他们的头上,正好有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禁止吸烟”。如果你是斯科尔特,你会怎么做?会不会走上前去,指着那个大牌子说:“你们不识字吗?”
也许,很多管理者会这样做。然而,斯科尔特却不这样。他走向那些人,递给他们每个人一根雪茄,然后说:“各位,如果你们可以到外面去抽这些雪茄,我将感激不尽。”工人们立刻意识到自己违反了规定,同时,他们也更加敬重斯科尔特了。
如果你遇到了斯科尔特这样的领导,看到你违反了公司规定,却还送给你小礼物,并对你很有礼貌、很尊重,你会不喜欢这样的人吗?
美国最伟大的牧师、演讲家亨利•华德比奇尔影响力巨大,被世人评价为“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人”。他去世时,人们为了纪念他,准备举行一个演讲纪念大会,而莱曼•阿尔伯特被邀请向那些因为华德比奇尔的去世而哀伤不已的牧师们演说。
由于急着想表现出最佳状态,莱曼把自己的演讲稿改了又写,写了又改。在做了严谨的润色后,他读给妻子听,让她发表意见。
妻子感觉写得很不好,跟大部分演讲没有什么两样。假如她的说话技巧不高,她可能就会说:“莱曼,你写得太糟糕啦,这样不行,你如果真的读了这样的稿子给听众,他们肯定都会睡着了。这念起来就像是一本百科全书。你都已经演讲这么多年了,怎么还会写成这样呢?天哪,你怎么不能像普通人那样说话呢?你难道不能表现得自然一些吗?如果你想自取其辱,就读这篇文章吧。”
但是,幸好她没有这样说,否则,你一定知道后果是什么。当然她也知道。
因此,她是这样说的:“莱曼,这篇演讲稿如果刊登在《北美评论》杂志上,将会是一篇极佳的文章。”
莱曼一听就明白了她的意思,她称赞了这篇演讲稿写得很好,但同时又很巧妙地暗示,要是把这篇讲稿用来演说,将不会有好的效果。于是,他把自己精心准备的原稿撕掉,后来演讲时甚至都不用笔记了。
要想改变一个人而又不伤感情,甚至让对方感激和更喜欢你,最有效的莫过于用赞美的方式,间接暗示对方,提醒其注意自己犯的错误。
很多教授说话技巧的人或者书,都这样说过:在开始批评别人之前,要先真诚地赞美对方,然后接一句“但是”,再开始批评。举个例子,某家长为了改变自己孩子不专心学习的态度,以为这样说是最好的:“小宝,我们都以你为荣,你这个学期的成绩进步了,‘但是’,如果你在语文上更努力一点的话,就更好了。”
可以想见,小宝在听到“但是”之前很高兴,而听到“但是”之后,可能立刻会怀疑家长的赞扬的可信度。对他来说,这个赞扬只是为了批评他而事先铺设好了的一条引线。
其实,上面家长所说的话里,只要换掉两个字,效果就会有天壤之别。请看:
“小宝,我们都以你为荣,你这个学期的成绩进步了,而且,只要你下个学期继续努力,你的语文成绩也肯定会比别人高的。”
把“但是”换成“而且”,小宝就会满心欢喜地接受这份赞扬,因为后面没有什么失败的推论在等着自己。这种委婉的说话方式,也让他知道了父母要他改进的行为。而可以确信的是,他必定会尽力朝着这个期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