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活在世上有的时候为了尊严可以舍利,可以忘生。了解这一点,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无往不利。只要抠到人的尊严这块“骨头”,他便会“忠心”发作,愿意死心踏地为你卖命,这就是所谓的“士为知己者死”。
“士为知己者死”一语出自《战国策•赵策》,展示了古侠士为恩遇而两肋插刀,忠贞不渝,肝胆相照的拜义之风。战国时的游侠荆轲自是其最著名的“形象大使”,为了燕太子信任之恩,不惜拎着脑袋去刺杀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赏识自己的人这种强烈的情感,从来不曾改变过。
士为知己者死,包含了感恩的精神。其一感谢知遇之恩。感谢精神世界的满足,自身价值的展现,英雄有用武之地。其二是感恩得到尊重。人,都是渴望被尊重的,被人尊重,意味着人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而在现实世界,想要得到一份真正的、纯粹的尊重,是多么的难。所以才造就了知遇的难能可贵,使之可以为之生,为之死。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与肯定,而你发自肺腑、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是对别人热情的关注、诚挚的友爱、慷慨的给予和由衷的承认,必然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和引发感激的心理效应,对方甚至会把你当成知己,于是乎,报之以“士为知己者死”的忠诚。这种情感的强烈程度,可以从以下这个反面的例子窥见一斑:
几度入狱的郑某,为报答老板的“知遇之恩”,竟冒死帮老板运输470.3克毒品,结果再次入狱,最终以运输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郑某曾在陈某开的公司打工。老板陈某经常带他出去吃喝玩乐,还时不时塞几百块钱给处于困窘当中的他作开销,这使屡次进出监狱而处处遭人白眼的郑某受宠若惊,感激涕零。6月13日,郑某随陈某从汉口到深圳取“货”。到达深圳后,陈某把取到的“货”交给郑某,要他乘火车带回武汉。郑某一眼便看出“货”是毒品,但是想到陈某待自己不薄,还是应承下来,但第二天就在深圳火车站进站口被人赃并获。
虽然看起来,郑某是为了一点小恩小惠就卖命,然而,对半生潦倒的郑某而言,老板的这点恩惠代表的却是一种重视和重用。尽管老板这么做是别有用心的,但“知遇”之感还是牢牢支配了郑某,让他情愿担着掉脑袋的风险,给老板办事。可见,一个人在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知遇”之感时,会有着怎样强烈的动力。
这一点放到职场上是很有效果的。上司知人善任,这样才能使他们忠实真诚地为你效力,才能使他们负起应负的责任。美国一位银行家就是这样,凡是不可信任的人他绝不雇用,而他所雇用的人,他也绝不怀疑。所以他常常将成千上万的资金交给手下的职员。要做一笔生意时,他也只是拿主意,决定后便全由手下的职员经手。他在金融界身经百战获得了巨大成功。当然他的信任也不是盲目的,他对一名下属往往先托付以小事,渐渐证明诚信可靠后,才将重大的事情托付与他,使自己可以去干更重要的事。而职员见上司如此信任他、器重他,自然感激知遇,更加竭诚效忠。
体现在语言上,上司可以常常这样说:“交给你,我放心。”“你一定会完成得很漂亮。”“这个项目是个硬骨头,能啃下来的人非你莫属。”……这些话语中体现出来的100%信任和尊重,能不让你的下属感激之余干劲十足,为你拚尽全力吗?当然,这些话是建立在你的内心对对方的真诚信任基础之上的。
要做到信任下属,还应该多听取他们的建议,让他们知道,他们也在参与管理,而不仅仅是被管理者。要记住:请教别人或征求他们的意见,总会使他们感到高兴的。比如,在面对一项新的任务时,即使你心里已经有了好的方案和执行的人选,但你还是诚恳地征求大家的建议说“你们看这个项目怎么做好”,“相信你们一定有好的构思”,或者对那个看好的人选说“你是怎么考虑的”,“说说你的想法给我做个参考如何”,“你的想法不错”等等,这也是一种信任和尊重,同样达到“士为知己者死”的效果。好的下属在遇到了知遇的领导才能更加体现出自己超越平凡的能力。
从中我们也可以得知,给对方知遇之感也是通过赞美来表达的。由衷的赞美所带来的肯定,满足了对方对尊严和信任的强烈心理需求,所以你就能够轻易获得对方的好感,甚至是整个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