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举两个政坛的例子,让大家领略一下“借他人之口”的妙用——
1996年2月2日,在“台湾立法院”,被任命为“国民大会秘书长”的钱复,被人指着鼻子问:“你是搞外交的,你懂法律吗?不懂又怎么能当‘国大’秘书长呢?”钱复没有生气,只淡淡一笑:“我在美国是学法律的,回来之后,就在政大教宪法,你说我不懂,我的学生和老师会很难过的。”
2000年,台湾岛内政坛争执不下。有记者问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对“开放三通”的看法。宋楚瑜对着镜头,很严肃地说:“有人说台湾不必与大陆来往,只跟美国来往就够了,这与大多数台湾民众的想法是相违背的。”
你是否觉得钱复和宋楚瑜很会说话呢?
他们没有说半个字,表示自己被冤枉和不高兴,也没有讲“这就是我的立场”,他们很婉转地“借了口”,借老师、学生和大多数人民之口,表示了抗议。
以一人之力,借众人之口,这种抗议是非常有力量的,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说话技巧。
这里要讲的说话技巧就是“借用”他人的话,也就是“找借口”的方法。
“借口”,实在是说话最常用的技巧。学生写作文,动不动就说“古人说”;开头不知道怎么写,就翻《智慧语录》,照抄一段:“孔子说、庄子说、凯撒大帝说、林肯说、……”
好像古人、名人一说,自己跟下来说,就言之成理了。一点也没错!
当你引用别人的话的时候,首先,它就使你不孤立,表示不但你说,别人也同意;或别人这么说,你只是加以发挥。
其次,你引用别人的话,有个好处,就是把那些人拉到你的阵线上来了。
如若不信,你可以看看那些电视访谈节目,只要听一阵,某人开口说“前面某某说得不错”、“我认同前面某某的看法”,立刻形势分明。不是吗?
更重要的发挥,是在一群人竞选,谁也不让谁的情况下,你可以用“同意别人说法”的方式来减少对手、拉拢人心。我就亲眼见到,在一个“大学生委员会联合会”里,选举领导人的时候,每个人都代表他的学校,都希望能选上,都鼓如簧之舌,说自己有多能干,当选之后会如何努力。只有其中一人,他最后发言,没有多说他自己的想法,反而不断提到前面别人的“政见”,说他很同意,如果自己当选,一定要照着去做。
最后要投票了,大多数人把票投给自己,但是也有些人看看情势,心想自己表现不如别人,绝对当选不了,于是把票投给别人。投给谁呢?投给那个政见与他相左的吗?还是投给同意他政见,当选之后还可能向他请教、成为合作者的人?当然是后者!
“借口”还有个好处,就是“诡文而谲谏”,明明是你说的,你却说“有人这么说”。你是把话当面说了,但是听话的人如果不同意,要发怒,也不会发到你头上。你可以不认账,说“别人这么说”,你只是提出来供他参考。
话说回来,听话的人也可能猜到“你只是借口,借别人之口,说你自己的话”,于是他也可以说:“是谁说的?你告诉他,叫他小心一点,我会修理他!”不是这样“指桑骂槐”,能当面不撕破脸,而表明他的立场吗?显然不能。
“借口”更可以借“公正第三者”的口说话。例如你丈夫总出差,老不在家,你自己不抱怨,只淡淡地说:“今天孩子说了,爸爸好像家里的客人,家好像成了旅馆。”又如你的同事一喝酒就乱说话,你想劝他而不直说,于是你可以借你太太的口说:“我太太说,小王好可爱哟,平常不苟言笑,三杯下肚,就变得好亲切,什么都说,好多她原来不知道的,一下子,她全知道了。”
还有,最常见的是——太太把菜端上桌,她还在厨房忙,你和孩子先吃了。菜一入口,吓一跳,天哪!怎么这么咸?你和孩子都呲牙咧嘴,但是你不说,而是等着孩子说。
“好咸哟!”孩子没心没肺,先喊了。你却尝一尝后说:“还好嘛!可能对孩子咸了点。”
这也是借口,你等着,等着必定会开口却又不会引对方冒火的那个人说话,然后打个圆场。相反地,如果你先开口:“咸了!”然后孩子跟着喊咸,试想一下,太太会怎么反应?如果当天她情绪不好,只怕会把筷子一摔,然后说:“好哇!老的挑,小的也挑,咸!你们做!明天老娘不做了!”请问,那样的差异会有多大,你又该选择哪种说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