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兜圈子,让弦外之音说话

在日常交际中,如果一个人说话总是直言快语,这能表现出他的真诚,因而也受到很多人欢迎。但有时候,快语直言的效果却并不佳,轻者会损害人际关系的和谐,重者则造成麻烦。显然,如果造成这样的后果,肯定是违背说话者的初衷的。而有时候有意绕开中心语题和基本意图,采取外围战术,从相关的事物、道理谈起,在说话过程中“兜兜圈子”,却往往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某天,一位年轻媳妇看到小姑子穿了件新的羊毛衫,猜想是婆婆给买的,便故意高声地对小姑子说:“哇,从哪儿买来的羊毛衫,真漂亮!”婆婆便在一旁答话道:“从街口那家商场买的,刚进的货。我先买了一件,让你俩穿上试试,要是看中了,明儿再买一件。你们俩一人一件。”

年轻媳妇其实是也想要一件,但又不好意思说出口,于是转向小姑子去夸羊毛衫,“王顾左右而言他”。聪明的婆婆也听出了弦外之音,便答应也给她买一件,于是,年轻媳妇达到了她的目的。

有位年轻人早早回家做了一锅红枣饭。妻子下班回来,端起碗,高兴地问道:“这枣真甜啊,哪来的?”丈夫说乡下姑妈捎来的。妻子不无感慨地说:“姑妈想得可真周到啊,年年捎枣来!”丈夫说:“那还用说,我从小失去父母,就是姑妈把我抚养大的嘛!”妻子说:“她老人家这一生也真够辛苦的。”稍停,丈夫忽然叹了口气,说:“听捎枣的人说,姑妈的老胃病又犯了,我想……”“那就接来呗,到医院好好治治。”不等丈夫把话说完,妻子说出了丈夫想说还未说出的话。

年轻人想接姑妈来城里治病,但不直说,而是通过吃枣饭、忆旧情,造成一种适宜的氛围,然后再说姑妈生病,而让妻子接过话题,说出接姑妈来的话。这样言来语去,自然圆满,比直说高明多了。

再看看这个故事:在晚饭之后,几位学生去拜访某教授。夜深了,学生们谈兴还很浓。这时,一位学生又问了一个问题,教授便接过这位学生的话题说:“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明天我去江城参加一个学术会,准备就这个问题找几位专家一块聊聊。”几位学生一听,便听出了教授的意思,便纷纷起身告辞:“很抱歉,不知道您明天还要出差,耽误您休息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教授第二天要出差,所以准备早点休息,但又碍于情面,不好直言辞客,而接过对方话题一兜圈子,即达到了辞客的目的。他的话委婉得体而不失礼仪。由此看来,说话兜圈子有时候的确必不可少,它能起到直言快语所不能达到的作用。

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时候,我们还真的需要在说话时“兜兜圈儿”。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在说话时兜圈子呢?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说过,兜圈子是一种高明的说话艺术。要正确运用这种艺术,首先要善于分辨言语交际的具体情况,做到当兜则兜,不当兜还是直说为好。言语交际中兜圈子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出于礼仪,有些话不便直说时我们说话就需要兜圈子了。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具有文明礼貌的社交风尚。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往往十分注意话语的合宜、得体。私人场合、知已朋友,说话可以直来直去,就算是说错了也无伤大雅。但在公共场合,对关系一般的人,特别是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国人对待外宾时,说话就要特别注意分寸讲究方式了。为了不失礼仪,说话就常常需要兜圈子。

第二种情况是,当要顾及情面时,有些话就不方便直说出来,这时就需要兜圈子。

这种情形,比如婆媳之间、恋人之间、两亲家之间等,都是后天建立起来的情感之塔,基础欠牢固,交往中双方都比较谨慎、敏感,言语中稍有差错,都会带来不快或产生误解、造成矛盾。前面举的例子中,那位年轻媳妇,如在娘家面对亲生母亲,大可不必兜圈子;但在婆家,面对婆婆,就不好直说要东西了。而她的兜圈子,既达到了要羊毛衫的目的,又不失情面。

第三种情况是,为让对方更易接受,这时可以运用“兜圈子”的说话方法。

某个意思,直接挑明了估计对方一时难以接受,一旦对方明确表示不同意,再要改变态度,就困难多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强调事理,说服对方,就可以把基本观点、结论性的话先藏在一边,而从有关的事物、道理、情感开始“兜”起圈子。待到事理通畅、明白,再稍加点拨,自能化难为易,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前面举的那位年轻人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兜圈子的。如果他直言要接姑妈来城里治病,妻子不一定同意。而通过吃枣饭、谈红枣、忆旧情,事理人情双关,形成了把姑妈接来的充分理由,水到渠成,所以不用自己讲,妻子就把他的心里话说出来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当我们需要缓解对方的负面情绪时,就很有必要使用“兜圈子”的说话方式了。有时候,由于对方的情绪、思想所致,难以与之进行交际,而要说服对方,就要想方设法与之接触,开辟言语交际的信息渠道的作用。如人们所熟悉的《触龙说赵太后》,触龙的成功就在于他采用了兜圈子这种艺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