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医生,他的名字叫扁鹊。有一次,扁鹊谒见蔡桓公,他看看蔡桓公的脸色说:“国君,你的皮肤有病,不治怕要加重了。”蔡桓公笑着说:“我没有病。”扁鹊走了以后,蔡桓公对他的臣下说:“医生就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便夸耀自己有本事。”过了十几天,扁鹊又前往拜见蔡桓公,他仔细看看蔡桓公的脸色说:“国君,你的病已到了皮肉之间,不治会加重的。”蔡桓公见他尽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气得没有理他。又过了十几天,蔡桓公出巡,扁鹊远远地望见,转身就走。蔡桓公特意派人去问扁鹊为什么不肯再来谒见,扁鹊说:“皮肤上的病,用药物敷贴可以治好;在皮肉之间的病,用针灸可以治好;在肠胃之间,服用汤药可以治好,如果病入骨髓,那生命就掌握在司命之神的手里,医生是无法可想的了。如今国君的病已深入骨髓,所以我不能再去谒见了。”蔡桓公还是不相信。5天之后,他遍身疼痛,连忙派人去找扁鹊,但扁鹊已经逃走。不久,蔡桓公便病死了。
后人大都因袭而谴责蔡桓公的固执己见,讳病忌医,终于自食恶果。也有人用这则事例来说明扁鹊高超的医术。这些说法固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从人际关系学和口才应用学的角度来分析看,可以说这是扁鹊一次失败的交际。他的劝治没有起任何作用,反而延误了病情,导致蔡桓公的死亡,这样说恐怕也不算过分。
扁鹊三次登门“劝治”,不能说他对病人关心不够,三次“望诊”都能看出病人病情发展的情况,可谓是医术高明极了。但是他劝治的语言没有半点效果,这是为什么呢?其重要原因是,他的三次劝治都是只说结论和后果,却不说出结论从何而来,有什么论据,所以尽管是事实,却不能令人信服。以扁鹊那样精湛的医术,随便说出几个症状来并非难事,只要说得有理有据,蔡桓公再固执也会听从劝告的。他自己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适的地方,而扁鹊又没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自然不相信自己有病。作为一国之君来说,谁不把自己的生命看得珍贵无比?后来蔡桓公病情发作,派人去找扁鹊,可见他是不“忌医”的。这是因为扁鹊语言交际能力不强,“劝治”无方使然。
用简洁的话来总结扁鹊劝治失败的原因,就是他说话比较直来直往,不懂得如何通过一些语言的技巧来说服蔡桓公,让他接受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医生给病人治病的过程也是交际的过程,所以也要讲究语言交际艺术,一个好的医生不但要有“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能力,还要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更好地动员患者配合诊断、治疗,这很重要。比如医生的问诊就很有学问。对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素养,不同社会地位的病人,医生要使用不同的措词,使患者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有经验的医生善于言谈,往往问诊上就高人一筹,问出他人问不出的东西。而这,是要靠一些提问技巧和交谈智慧的。
因此,我们在给别人建议,尤其是给忠告时,千万不要直来直往地把话都不经“包装”就说给别人听了。虽然中国有句古语叫“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真正能听得进逆耳忠言的又有几个呢?绝大多数人还不是照样喜欢听顺耳顺心的话吗?
所以,我们如果真的要关心别人,也还是最好学着点说话,把忠言说得“顺耳”吧。“忠言逆耳利于行”那都是老黄历的事了,现在,已经开始提倡“忠言顺耳利于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