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9月25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主持欢迎宴会,款待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因为田中角荣首相是战后为了谋求恢复中日友好关系来访中国的第一位日本政府首脑,因此对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略中国的这一历史事实,他必须要明确表明态度,这是个原则性问题,是中日邦交基础的第一步。在欢迎宴会上,田中角荣宣读了他的致辞,其中谈到关于日本侵华这一史实时他是这样表明态度的:
“过去几十年间,中日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其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
在场的中国外交官们听了心里都很不好受,日本侵略中国,这是举世公认的历史事实,中国受了那么大的损失,用“麻烦”这个词轻描淡写地搪塞一下就完了?当时周恩来总理听了也很不高兴,因为这是个严肃的立场问题,必须要说清楚,他站起来,骤然打断田中的致辞,反问道:
“您对日本给中国造成的损失怎么理解?”
田中角荣首相看着周恩来总理及其他人的神色,品品语音,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话可能说得不妥当,他连忙解释说:“‘给您添麻烦’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并不那么简单……我是真心诚意地如实地表达自己赔罪的心情。这是不加修饰、很自然地发自日本人内心的声音……我认为前来赔罪是理所当然的。”
很显然,在这次欢迎宴会上之所以出现了这样一个不和谐的插曲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田中首相用“麻烦”这个词引起的麻烦。“麻烦”这个词,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理解不一样。在日本语里,“麻烦”这个词能表示造成巨大损失和伤害这样一个意思,语意是比较重的,用来表示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未尝不可。但翻译成汉语就不同了,语意变得很轻微了,主要的意思是轻微的道歉。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知道,日语和汉语中“麻烦”这个词的意义差别是很大的。
表达和理解上的误差,导致了沟通上的阻碍。
实事求是说,田中角荣首相这次来华访问确实是真心诚意的,他决不是故意这样做,只是没想到日语和汉语在“麻烦”这个词的理解上竟有这样大的差异,而用“添麻烦”来表达日本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态度是不恰当的,它给人造成一种漫不经心、轻描淡写的印象,是不能为中国人民所接受的。幸亏田中首相反应敏捷,赶快作了补充解释,清楚地表达日本政府的态度方才消除误会,化险为夷,不然的话,那可真是麻烦了。
这也是属于跨文化语言交际产生的失误。一般来说,跨文化语言交际首先碰到的是语言不通的问题,对于这个难题可以通过翻译来解决,但事实上语言翻译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大凡学习过外语,能够运用第二语言的人,与说这种语言的外国人交际,还是有很多障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的非对应性现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双方语言对同一个词有不同的理解。例如上面的“麻烦”就属这种情况。这种难以沟通性轻则造成失误,重则人命关天。1977年3月27日,在TheCanaryIslands的国际机场上,有两架波音747客机同时加速起飞而相撞,造成567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丧生的重大飞行事故。而事故的原因是因为其中一名飞行员对Standby一词作了误译而造成的(Standby在这里是Holdit“别飞”的意思,而不是Setout“起飞”的意思)。
另一种情况就是同一个词的多义项,在不同的语言中并不完全对应,或多一项或少一项,或者有交叉的现象,关系复杂,而这种现象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二战”期间,有一个因词语误译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就是因为多义词的非对应性造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将近尾声,意大利和德国相继投降,同盟国也向日本发出最后通牒。1945年7月26日,劝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宣言》发表,日本内阁立即进行了慎重的研究,之后,日本首相宣布他的政府愿意mokusatsu这份敦促投降的最后通牒。mokusatsu是个不幸的选词,因为这个词既可以解释为“考虑”(toconsider),也可以解释为“注意(totakenoticeof)。首相所讲的日语意思很明显,乃是日本政府愿意考虑最后通牒。然而,日本对外广播通讯社的译员选取了makusatsu一词的“注意”义。“愿意注意”和“愿意考虑”的语意轻重、意向是不相同的,西方盟国因此断定日本拒绝投降,十分恼火,于是,美国便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
“语言是一条隔开我们的河,又是一只引渡我们的船。”“麻烦”引起的麻烦告诉我们,如何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障碍,更好地掌握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乃是现代交际中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说话就更应该想清楚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