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心理,舌头才能成利器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使敌人闻风丧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岳飞临阵时震憾人心的演讲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南宋的许多将领,平时骄奢淫侈,打仗时往往都不敢亲临前线。岳飞则不同,他每次战前必亲自在阵前作演讲,大义凛然,慷慨陈辞,每当说到国家和人民所受的灾难,便不禁愤怒激昂,常常是仰天长叹,泪流满面,而三军将士亦为之深深感动,个个怒发冲冠,这样士气振奋的军队怎能不打胜仗呢?

好的演讲可以胜过最好的武器,因为可以鼓舞士气。像著名的美国陆军名将巴顿,也十分注意了解士兵的具体想法、实际困难和现实要求,以便演讲时有的放矢,取得效果,在紧张的战事中,他抓住间隙机会给部队打气。诺曼底登陆时,战场上一片混乱,到处是流弹横飞,巴顿没有顾及个人安危,他一上岸就激励士兵们:“兄弟们,能在这里同你们并肩作战,我感到非常骄傲,让我们切断德国鬼子的肚肠,一直打到柏林去!”战士们听了之后顿时群情激昂,斗志培增。他的演说有一个特点:喜欢采用泼辣、粗俗的激烈言辞,他认为这种语言非常适合于战场上士兵的心理状态,正是这样,他的富有个性化的鼓动演说才深入人心。

演讲,是一门科学,也是表现口才的一种主要的艺术,好的演讲可以激励斗志,鼓舞士气。“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作为一个军事家,除了有坚强自信的意志力,出色超群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之外,还要有出类拔萃的演说能力和滴水不漏的说话口才,因为这是增强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古今中外的许多大军事家,也大都是演讲家。蒙哥马利也是如此。他是一位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元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指挥盟军,闪电般地从海上扑向德军滩头阵地,突破德军的防线,获得了诺曼底战役的伟大胜利。他的军事演讲是他获得胜利的重要武器,在这期间,他先后检阅了l00多万将士官兵,发表了50多次演讲,作为一个军事统帅在一次战役中就发表了这样多的演讲,实属罕见。自然,智者千虑,也有闪失,他在对美国第一集团军的演讲却失败了。

1946年初,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和德国法西斯激战期间,在欧洲的第二战场,英国的军事统帅蒙哥马利元帅指挥着英、美、法和加拿大176000多人组成的盟军,开辟了诺曼底战场。1月14日,蒙哥马利元帅到美国第一集团军视察,并向士兵发表演说。他说:“现在我还不了解你们,但是我了解艾森豪威尔将军即艾克,我和他是好朋友。我从未到过美国,但是,艾克请我在战争结束后去,我一定要去访问你们的国家。我不了解你们的国家,不知道究竟该从北方还是南方开始这次访问。”

讲到这里,蒙哥马利自以为他的演讲很精彩,一定会获得成功,美国士兵们听了一定会欢腾雀跃的。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短暂的沉寂之后,一些士兵们低声叽咕着,有几个黑人士兵竟然喊道:“你想干什么?再发动一次战争吗?”弄得蒙哥马利非常尴尬,只好草草地结束了这场演讲。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蒙哥马利的演讲与士兵此时的心理状态相距甚远。他没有完全掌握士兵的心理活动。从主观愿望上来说,他想在这个时候提起与艾森豪威尔的友谊,唤起士兵们的亲切感,借以拉近双方的感情距离,来取得美国士兵的支持和拥护,可是客观效果并不好,美国士兵不买他的账。这是因为战后的美好生活,无论描述得怎样动人,在当时来看,却显得那样虚无飘渺,因为马上要进行一场决战了,胜负是不可预料的,残酷的战争给士兵们带来了巨大的恐惧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谈什么亲善友谊,就显得苍白无力了。从心理学上讲,是违背了心理兼容的原则,士兵真正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蒙哥马利的最后一句话“我不知道究竟该从北方还是从南方开始这次访问”也引起美国士兵的反感。众所周知,美国从地形上看可以分成南美和北美,大概蒙哥马利是想借此来表现自己的幽默,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因为这使美国士兵想起美国历史上的南北战争。又是战争!这使士兵们的厌战情绪受到激发,发出了“你想再发起一场战争吗”的质问,因此他的演讲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军事性演讲,怎样根据不同的军事环境,怎样抓住士兵的不同心理,因人采取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乃是军事演讲的核心问题,许多军事家都是紧紧抓住这一点而获得成功的。

前面提到蒙哥马利那次演讲遭到失败,然而他不愧是杰出的军事统帅,在以后的演讲中吸收教训,改变了主题,反复强调他“比谁都急于早日结束战争,让大家回家团聚”,结果大受士兵们的欢迎。他们自豪地说:“元帅的演讲和他那顶贝雷帽,给了我扑向死神的力量。”

现代西方把“舌头”、原子弹和金钱称为赖以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武器。“舌头”的艺术——演讲与口才,不仅是强有力的武器,而且独冠三大武器之首,足见其价值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