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视心理差异,李鸿章身陷尴尬

清代末年的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人物,是近代史上筹办洋务最多的人。有一年,李鸿章曾应邀出访美国,受到当地政府官员的热烈欢迎。一日,他在一家饭馆设宴招待当地官员,宴会开始了,李鸿章站起来,按照在国内的惯例,说了几句客套话:

“今天承蒙各位光临,不胜荣幸。我们略备粗馔,聊表寸心,没有什么可口的东西,不成敬意,请大家多多包涵……”

第二天,当地的报纸把这段话照译成英文登了出来,不料饭馆的老板看了报纸后十分恼怒。他认为这是李中堂大人对他们饭馆的诬蔑,除非他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来,比如哪一道菜粗,怎么个不可口,否则,就是有意损害店家的声誉,必须予以赔礼道歉。弄得这位中堂大人好不尴尬。

这是因为李鸿章没有注意到交际对象的民族心理而导致的失误。所谓民族心理是指构筑在一个民族的经济、地域的基础上,并渗透着该民族的共同的文化传统,决定着该民族的性格和行为模式的共同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结构。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或国民性。

交际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心理就会表现出不同的交际方式。如在餐厅点一杯啤酒,却赫然发现啤酒里有一只苍蝇,英国人会以绅士风度对侍者说:“换一杯啤酒来!”法国人会将杯中物倾倒一空;西班牙人不去喝它,只留下钞票,不声不响地离开餐厅;日本人会去叫侍者把餐厅经理叫来训斥一番:“你们就是这样做生意的吗?”沙特阿拉伯人则会把侍者叫来,把啤酒递给他说:“我请你喝……”美国人比较幽默,会向侍者说:“以后请将啤酒和苍蝇分别放置,由喜欢苍蝇的客人自行将苍蝇放进啤酒里,你觉得怎么样?”这非常形象地概括出不同的民族处在同一环境、接受相同的刺激时的不同反应。自然他们的价值取向是相同的,而表现形式各具特色,其根源是各国民族的心理不同使然。

李鸿章的话对中国人来说是好理解的,这只不过是一种表示敬意的客套话。在中国这样的话到处都能听到。中国人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对个人的约束,历来以谦虚为美德,就是主张个人与社会的协调性。显然李鸿章的这番话从字面上的意义来理解是不妥的,它所表达的是恭敬的意思,交际的语言形式和其内容是不相同的,只有东方民族才能理解这种现象。而这次是在美国,说话的地点,受话的对象都发生了变化。美国是个重视个人独立性的国家,因此,美国人通常更愿意直截了当和坦率地表示个人的意见,喜欢直来直去,自然对东方人这种往往不切合实际的“自谦”难以理解,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字面的含义,自然会引起冲突。

如果有人走进美国一家公司的经理办公室说:“我能力有限,请你雇用我。”那一定会被拒之门外。“能力有限,我雇用你干什么?”经理往往还很不高兴,认为你的话侮辱了公司,好像他们公司只配雇用能力有限的人。如果你振振有词地申述你的工作能力,反而有可能雇用你。所以那位老板的做法就不奇怪了。如果李鸿章把这番话改成这样:“贵国的烹饪真是漂亮极了,今天能有机会借花献佛,不胜荣幸……”就肯定会受到各方面的认可。

大场面的应酬如此,至于生活中交往的细节,更有相当的误差,如果不明白这种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带来的差异性,则会使你陷入烦恼之中。

一位中国留美学生谈到他与美国同学之间的交往:

在美国留学期间,我认识了一位美国同学,他叫詹米。有一次,我急着要买一本书,手头零钱不够,向他借钱,他问了我3遍:“你肯定把钱还给我吗?”我回答了3次“Yes,sure”才借到3美元。过了两天,他就提醒我欠他3块钱,一直提醒到我还他为止。

真巧,下回轮到他向我借钱了,他一下子向我借了30美元,原先说好一星期后还,但过了一个月,仍不见他有还钱的意思,我便“提醒”他,谁知他反而责怪我,“谁叫你不早催我还呢?”说罢,当场归还30美元。

美国人不肯随便施舍金钱给他人,也不肯随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果你慷慨地借钱给美国人,又慷慨地说:“算了吧,不用还了。”对方不但不领你的情,反而很生气,认为你看不起他,不相信他有能力还钱,不相信他有能力自主。

可见民族的心理有这样大的差异,我们在交际中要注意这种现象。首先,我们要多了解各民族的不同心理及行为方式方面的知识;其次,要在实践中细心观察,随机应变,积累经验;再次,是要“入乡随俗”,尊重异国异族的民情风俗。

这样,你就不会在与他人交往中说错话办错事了,在交际中也就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