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对方习惯,让问候恰到好处

有一位英籍女教师在北京一所学院任教,有一次,她吃过饭去散步,碰见一个学生向她走来,那学生一开口就用英语问道:“老师,你吃过了吗?”这使她感到非常奇怪,什么话不好说,偏偏说这种明知故问的话?后来接触的学生多了,大家都这样问候她,使她感到非常烦恼。有一天她实在憋不住了,就问道:“你们是不是说我钱不多,吃不上饭哪?”弄得学生们非常尴尬。时间长了,和别的同事聊天,她才知道这是中国人习惯的礼貌用语,是一句客套话。

不久前,一位英国商人到中国某地一家公司洽谈生意。客商乘车来到这家公司门口,刚刚走下车,公司经理就热情地迎上去,一句生硬的英语脱口而出:

Haveyoueatenbreakfast?(你吃过早饭了吗?)

经理这样一问,可把客商问懵了,他看看周围的人,又拿出表看看时间,很是莫名其妙。他问身边陪同的翻译人员:“这家公司的经理没有邀请我吃饭呀。现在都10点钟了,还没吃早饭吗?”那位翻译突然醒悟过来,连忙解释,这才避免了一场误会。原来在西方国家,如果你问对方吃过饭没有,他们可能会以为你想邀请他们就餐或吃点东西。假如对方回答说还没有吃过,你又不再发出邀请,对方会认为你在戏弄他。前面那公司的经理问“你吃过早饭了吗”,本是一句客套话,可是外商误以为要邀他共进早餐呢。只是,这时已过了吃早餐的时间了,因此经理的“邀请”令他十分费解。

“你吃过了吗?”这样的礼貌用语,在中国的老百姓中应用得非常普遍,比“你好”之类的礼貌用语还要广泛得多。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及报刊等宣传媒介极力推广“你好”之类的礼貌用语,但“你吃过了吗”的礼貌话也并没有轻易地退出老百姓的生活舞台。

为什么见面时只问这句话而不问其他呢?这与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几千年来由于生产力低下,大家都共同面临着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那就是“吃”。老百姓之间的这句问候语,折射出了“民以食为天”的历史逆光,表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切之情。由于语言发展的相对的稳定性和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尽管近年来绝大多数人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你吃过了吗”这句话还是挂在嘴边。

其实,这种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已经消失了,实际上并不是要问你是不是吃饭了,而是成了一种交流感情的礼貌语,外国人对中国的历史民俗不太了解,对他们说这样的问候语,只会使他们感到莫名其妙。

相识的人见面打个招呼,寒暄几句,这是任何民族都存在的一种人类共同的现象,但打招呼的方式并不相同,中国人除了说“你吃过了吗?”还有一句也是常用的:“你去哪儿?”如果遇上操英语的欧美人,就要产生误会了。因为在他们看来,去什么地方纯粹是个人的私事,别人询问是想探究隐私,是极不礼貌的举动。而在中国人来说,并非想要了解什么,不在乎对方怎么回答。但翻译成英语,问候变成了询问,自然就会引起人家反感。

同样,在分手道别的表达上,汉语与英语也有着明显的差别。汉语除了“再见,一路顺风”之外,更多的时候还会说“走好”、“慢走”等表示关切的话,这话如果用于操英语的人,就会觉得非常奇怪了:难道我不会走,为什么一定要慢慢走?快走就不礼貌吗?那如果是开着车子来的怎么办?对开车子的英美人,我们有时显得过分关心,比如用“Becareful”来叮咛对方,这反而会引起他们的不愉快,他们会觉得你对其驾驶技术不信任,对他指手划脚,他们是非常反感这类言辞的。

同样,外国人的礼貌用语,虽然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中外交流的增多,有了更多的渗透,但有些礼貌语在一些场合运用也未必合适。比如“你好”这句问候语,原是舶来物,在中国,一般在城市知识分子阶层用得比较多,而在农村就用得比较少。有一位从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在学校同学之间常用“你好”打招呼,放寒假回到家里,他一碰上乡亲们就用“你好”打招呼,结果弄得乡村人受不了,说:“他上学只不过半年,怎么变成这样了呢?”

在城市里用“你好”打招呼主要用于两种场合:一是主客双方第一次见面时用,二是朋友久别重逢时用。可是有不少外国留学生在学会这句问候语时,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到中国的老师或学生总是说“你好”,这就会使人感到不大自然,也失去了用礼貌语交流感情的作用。

平日里的问候语和客套话虽然看似很不重要,其实,它对联络感情和提高交际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它们虽然看似小节,但小节不小,确实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