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说话对象,难免洋相百出

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个人文化修养的深浅,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影响着他对语言材料的选择和组合,同时也制约着接受者对话语意义理解的准确程度。

从这一点来看,语言交际的失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交际对象的有限的基本文化知识限制了理解程度,使之无法把接受的语言代码分解合成,还原其语义的内容。

上世纪,七十年代时,新华社一个分社的社长与一个国内部的记者到大连采访,记者常来常往,所以没有麻烦市委,他带着社长直接去大海宾馆住宿。岂知服务台换了一个小姑娘,看了他们的证件,往柜台上一扔说:“我们这里接待的是县团级以上的,不接待公社以下的。”记者一愣,发现她是搞错了,赶忙解释说:“小同志,我们是新华社的,这位老同志是社长……”小姑娘只顾用卷发器卷辫梢,头也不回地说:“新华社很有名,和大寨差不多,天天都有新华社登报。我说过了,社长不够级别,至少要县委……”这个小辫子连“新华社”是个什么性质的单位都搞不清楚,误以为是与人民公社相等级别的单位,在这种情况下,表达者要费许多口舌反复解释,还不一定能达到目的。显然这种交际失误不是表达者的责任,而是接受的一方缺乏必要的基本文化常识。

另一种情况是表达者忽略了对交际对象实际知识水平的了解,在交际中按他所想象的那种文化程度编码进行交际。

古时候有个不学无术的人,好不容易用钱买了一个县官,却不会“官话”,上任之后,照例要去拜访顶头上司——知府,在闲聊中知府问:“贵县风土怎样?”

县官答道:“并没有大风,更少尘土。”

知府又问:“春花怎样?”

回答说:“今年棉花二百八。”

又问:“百姓怎样?”

答曰:“白杏只有两棵,红杏不少。”

“我问的是黎庶!”

“梨树很多,结的果子很小。”

知府动气了:“我不是问什么梨杏,我是问你的小民!”

县官见上司生气了,急忙站起来答道:“卑职的小名叫狗儿。”

知府过高估计知县的文化水平,坚持按照自己的理解一味问下去,终于洋相百出而一无所获。可见语言交际不顾及交际时对象的接受能力、文化水平,就没办法沟通。这不仅仅是个别词语的问题,所有的语言交际过程都要贯穿这个原则。

那么,如果遇上了这种不太了解对方的文化素养,交际受到阻碍的情况怎么办呢?只要做到这两点就可以扫除障碍。一是密切注意对象对接受信息时的反应,如面部反应,体态动作的反应,语言的反应等。二是注意及时调整语言形式,使之适应对象。《中国青年报》上曾刊载过题为《人口普查员的语言文明》的短文,写一个青年普查员碰到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他问老太太:“有配偶吗?”老人愣了半天,然后反问:“什么配偶?”显然老人无法对人口普查员的语言代码进行分解和组合,以理解其语义内容,青年普查员立刻根据这种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改为补充说:“就是您的丈夫呗。”对方才明白了什么,立即作了明确回答:“没有!”从而完成了交际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