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想当然地说出一些话和做出一些事来,结果,常常弄得啼笑皆非。而有时候,如果以自我为中心去理解事物,认为自己懂的别人一定懂,自己已经到达的程度,别人也一定跟自己同步,于是,在说话时就表现出了这样的意思,哪知道,尴尬就由此产生。
吴祖光是著名的剧作家,写过不少精彩的剧作。新凤霞是“评剧皇后”,评剧表演艺术家,誉满大江南北。这对艺术家伉俪当初还有一段难忘的趣事呢。
在解放前,他们只是知道对方,并不相识。全国解放以后,他们开始交往,感情日益深厚。新凤霞十分敬爱吴祖光的为人,希望和他生活一辈子,而吴祖光是个书生气十足的人,他只是真诚地关心新凤霞的艺术表演,全没往深处想。
有一次,他们又在一起讨论戏剧艺术,这时新凤霞演出了《刘巧儿》,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新凤霞想趁这时表达她的感情,就对吴祖光说:“我演《刘巧儿》这出戏,你看了吧?”吴祖光说:“我看过,真好!”新凤霞又说:“前面大门的买卖家,到处都在放巧儿唱的:(唱)因此上我偷偷地爱上了他……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但是吴祖光为人很单纯,竟然一点儿也不懂新凤霞的意思,还说:“配合宣传《婚姻法》,这出戏最受欢迎了。”
新凤霞心里一阵失望,她心里想,不能白白失掉这次谈话的机会,应该使他明白自己的意思。于是,她鼓足勇气对吴祖光说:“我想跟你……说句话……”吴祖光说:“说吧!”新凤霞说:“我想跟你结婚,你愿意不愿意?”说完用满怀期望而又紧张的眼光看着他。吴祖光对此一点精神准备也没有,他愣了一会儿,站起来走了几步,停了一会儿才说:“我得考虑考虑。”这下可伤了新凤霞的自尊心,她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没想到会这样,这像一盆冷水从心头倒下来呀!”吴祖光说:“我得向你一生负责。”
新凤霞非常尴尬地跑着离开了,留下了目瞪口呆地站在那里的吴祖光。
自然,人们都知道后来他们成了夫妻,这是后话。而我们也不能不承认新凤霞的第一次求婚是失败的,其中原因很值得我们仔细品鉴。
从表面上看,新凤霞第一次表达感情的方式是很得体的。当时她正在演出评剧《刘巧儿》,她巧妙地借用戏中的唱词含蓄地表明心迹,可是吴祖光竟然一点也不懂她的意思,就戏论戏地作了回答。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新凤霞和吴祖光虽然有着对戏剧艺术的共同爱好和追求,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在这过程中双方的感情是不对等地向前发展的。新凤霞钦慕吴祖光的才能人品,逐渐地由量变到了质变,从友谊发展到了爱情。而吴祖光相对来说,感情的发展还停留在友谊阶段。新凤霞误以为吴祖光是与她同步发展的,但实际上两人所处的心境不同,所以两人对同一话语的内容理解不同。加上新凤霞本身是演员,采取的是以唱代说的表达方式,造成了一个浓郁的戏剧艺术气氛,更使得吴祖光误以为只是单纯地在讨论戏剧,他更不可能往深处想,这样就造成了吴祖光只理解新凤霞所说的话的表面含义,而没有理解真正的潜台词。新凤霞因为没有注意到对方的心境而造成了阴错阳差。
自此,新凤霞还没有明白吴祖光的心境,误以为是刚才自己所采取的方式太含蓄了,吴祖光没有理解,于是又调整了一下表达方式,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满以为他这下该接受自己的感情了。没想到吴祖光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竟慎重地说要考虑考虑。这种不置可否的回答,在吴祖光来说是一种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负责的大实话,而在新凤霞来说是出乎意料的事,因为她以自己的感情态度来错误地推测吴祖光的心境,心理期望过大,加上自己的自尊心理,所以感到“一盆冷水从心头倒下来”。吴祖光真是“傻”得可爱,他对感情的慎重态度是非常值得赞赏的。新凤霞的勇敢追求幸福爱情的精神,也是令人钦佩,可是由于她没有把握住对方的心境,暂时失利了。
这则失败的人际交往对话告诉我们,在交际中,不能“以我为中心”,主观认为自己能理解的别人也能理解。为了更好地完成交际任务,无论说话或写文章,都要注意交际对象的处境、心境。如果心情、处境不同的话,就会传而不通,造成交际的失误。大量的实例说明,双方不是处在同一心境的话,对同一语言形式的理解迥然不同。
《红楼梦》二十三回写贾政听信贾环的谗言要打宝玉,宝玉急着要找一个人去向贾母等人求救。正盼望着,只见一个老妈妈出来,宝玉如得了珍宝,便赶上来对她说道:“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宝玉一则急了,说话不明白,二则老婆婆偏偏又耳背,把“要紧”二字,只听做“跳井”二字,笑道:“跳井让他去,二爷怕什么?”宝玉便着急道:“你出去叫我的小厮来罢!”那婆子又道:“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的事呢?”
许多人都说是老妈妈耳背听错了,但她为什么要听成“跳井”,而不听成别的同音字呢?实际上这里的交际失误与听话人的心境很有关系。因为老妈妈在被宝玉拦住之前,根本不知道这里发生的事,她所了解的只是不久前王夫人的丫环金钏儿跳井,及王夫人赏银子给金钏儿母亲了事的事,所以自然把宝玉跟她所说的与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联系起来了,造成误会。
有些情况下的交际成功,从表面上看似乎心境也不同,而实际上交际双方早已“心有灵犀一点通”了,故看似突然,实际上并不突然。像著名歌唱家朱逢博向同是著名歌唱家的施鸿鄂求爱的过程就是如此。
1967年7月的一天,上海歌剧院的排练厅里掌声四起,歌声飞扬,歌唱家施鸿鄂正在这里唱歌。这时排练厅的门口站着一位衣着整洁、容貌俏丽的年轻姑娘,手持一束鲜花,在等待着什么,她就是青年歌唱演员朱逢博。当施鸿鄂走出大厅时,朱逢博迎了上去,把鲜花送上,随即说:“您愿意和我结婚吗?”施鸿鄂一愣,刹那间四目相对片刻,两双手紧张地握在一起。施鸿鄂问:“你怎么知道我喜欢你?”朱逢博笑着说:“从你的眼睛里我看出来的。”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朱逢博正是透过这个窗户,看到恋人心中的秘密,故而一举成功,被传为美谈。
交际对象心境的异同,可以通过观察来了解,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调整,使之同步。还拿恋爱这个话题为例,一方有情,另一方却一无所知,这时你提得委婉一些,对方肯定是毫无反应,若明了一些,人家没有心理准备,自然也会失败,这时候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对方明白你的心境,再明确表示,就有可能取得成功。
那么,亲爱的读者,你看到这里,是不是已经知道,如果你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怎样做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