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人孟浩然写过很多好诗,名满天下。可是他仕途不顺,已到不惑之年,还没有求到功名,怀才不遇而心中苦闷。40岁那年,他到长安应试进士第又失利,这使他心情大为沮丧,于是便写了一首《岁暮归南山》的诗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有一天,在宫中办公的诗友王维私下把孟浩然请进去闲谈,二人正谈得兴浓,忽报玄宗皇帝来了,两人大吃一惊,孟浩然急忙躲到榻下,被玄宗看出了破绽,王维不敢隐瞒,只好向玄宗请罪,讲出了实情,也想借此推荐孟浩然。玄宗听说是孟浩然,就说:“这位诗人,我已听人讲起过,只是还没有见过他。”当下就叫孟浩然出来,并问他带来了新诗没有,孟浩然说没有,玄宗就叫孟浩然吟几首旧诗给他听听,孟诚惶诚恐之际,就吟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的诗: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余。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玄宗听了很不高兴,特别对颔联“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很是反感,说:“你自己不主动寻找做官的机会,而我也没有弃你,怎么就诬赖我,说我弃你呢?”于是命孟浩然仍回故里,不肯提拔他。
本来,这是孟浩然的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借此自我推荐得好的话,就可能博得玄宗的赏识,得到重用。结果因为他吟了这样一首牢骚太甚的诗,惹得龙颜不悦。从全诗来看,调子是低沉的,充满怀才不遇的愤懑,因为归隐也是一种发泄不满的方式。“不才”既是自谦之辞,实含有“有才、怀才”之意,兼有才不被人知、千里马不逢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明主”,就是眼前的唐玄宗。“明”这一谀词,有赞美之意,毕竟对皇帝还应尊重的,也含有希望被重用的意思。但紧跟着一个“弃”字,就使得“明主”有讥讽之意了,“明主”弃才,这是什么样的“明主”?所以这里“明”有“不明,糊涂”的意思了。“多病”实际指自己穷困潦倒的窘境,“故人”指老朋友,是说因为我穷困潦倒所以老朋友都与我疏远了。联系前一句看,这是“不才明主弃”的后果。牢骚怨愤之情溢于言表,把自己的种种不幸全都归结到“明主”头上。而唐玄宗本闻孟浩然诗名,他期待着孟浩然吟出清新俊逸的好诗来,没想到听到的是孟浩然以自我为中心的一通牢骚和埋怨,高高在上的皇帝怎么能受得了呢!孟浩然根本没有注意到交谈对象的心理活动,没有摆正“主”“客”关系,乱发牢骚,而痛失了自荐的好机会。不幸中的大幸是,玄宗并没有治他的罪,他依旧可以吟诗。如果他碰上的是一个暴君的话,那他命已休矣。
关于孟浩然的这次自荐失败,历史上许多人都替他深深惋惜。甚至有人杜撰故事说,玄宗召见孟浩然,孟浩然吟了这首诗,因忤旨放归,当时玄宗说:“你为什么不念‘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呢?”这两句诗出自孟浩然的《临洞庭赠张丞相》一诗:
八月潮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诗求荐之情写得诚恳而委婉动人,容易取得别人同情,而当时的丞相张九龄看了此诗后也确实举荐了孟浩然。这里可能有虚构成份,但也可见人们早就看出孟浩然的失误。如果真是吟后一首的话,孟浩然的命运恐怕大不一样了。
孟浩然所处的是压抑人才的封建社会,他所面对的是封建最高统治者。今天,虽然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孟浩然自荐失败仍有借鉴意义。在今天改革开放、人才辈出的年代里,如果你有才能有抱负,但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能被社会所赏识重用,也是人生之一大不幸。因此要善于推销自己,表现自己,才能英雄有用武之地,实现自我的价值。这在当代人特别是青年人来说,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在一家合资企业的办公室里,一位胸前佩戴某名牌大学校徽、神态自负、有点不修边幅的小伙子正和该公司一位经理面谈。
“听说你们要招聘一些大学毕业生?”
“是的,您适合干什么工作呢?”
“我是××大学的研究生,是学行政管理的,今年要毕业了,”小伙子掏出学生证,“我认为我最适合搞行政管理,不知道你们是否需要经理助理?”
经理沉吟了一下,说:“当助理可是要先下基层,先干一些具体工作的,您愿意吗?”
小伙子诧异了:“我是搞软科学的,已在大学里学了7年,怎么还要到基层去干具体的事呢?”看到经理不吱声,小伙子又问:“那么,你们公司对新来的研究生待遇怎么样?能不能照顾一下,安排一套住房呢?”
在送走了这名研究生后,经理苦笑着对一起负责招聘的另一位主管说:“你看这样的大学生能用吗?读了几年大学,就自以为很了不起,想的不是怎样为企业服务,而是你能否满足他的要求。看他那不拘小节的样子,开口就要当经理助理,还以为当助理就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这样的助理,工人和技术人员能认可吗?他能跟同事们和睦相处吗?”
这位研究生自荐的失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与孟浩然的遭遇有类似的地方。他们都是以“我”为中心,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却全然不考虑对方的需求,给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如此,其失败就是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