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最从容

当你作为一个下属或者地位比较低的人时,面对领导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说话,是不是就应该用谄媚的态度呢?如果你是一个领导,对下属说话时,是不是就可以采取一副居高临下、以势压人的姿态呢?

张之洞是晚清名人,他当了20年的湖广总督,资格老,官位高,又兼满腹经纶,脾气古怪,自命清高,与文人名士颇有交往,但他从不把僚属放在眼里。属下们深知张之洞瞧不起他们,但慑于他的威势,却也无可奈何。

有一位颇有名气的布政使,因为是下级,也不被张之洞以礼相待,心中不免忿忿然。有一次,他到总督府去拜见张之洞,谈完公事,便向主人告辞。按照清代官场的礼节,张之洞应该将布政使送到仪门。但张之洞一副不屑的样子,只将他送到厅门,就止住脚步欲回头了。这位布政使回过头来,故作机密地对张之洞说道:“请大帅多走几步,下官还有几句话要告诉你。”张之洞没想到他另有什么用意,就又陪着他走了一段路,还不见布政使开口,这时两人已走到了仪门,张之洞不耐烦地问道:“你不是有话对我说吗?”这个大胆的布政使,回身长揖,有点得意地说:“其实我只想告诉你,按照礼仪制度,总督应该将布政使送到仪门,现在大帅既然已照规定把我送到了仪门,现在就请你留步吧!”张之洞听了,气得说不出话来,但又不能斥责他,因为这是符合清代官场礼节的。

张之洞之所以受到戏弄,主要是他自己本身的缘故。他依仗着自己地位比较高,而不屑于对部下讲究礼节。礼仪,不管是社会约定俗成也好,还是有关方面特意制订的也好,一旦被人们认可,就形成了一种惯例。如果打破这种惯例,就会让人感到心理失去了平衡。张之洞的这种做法,就使部下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为了重新取得心理平衡,布政使巧妙地抓住要害,戏弄了张之洞一番,使得张有苦难言,这应该说是张之洞自作自受、咎由自取的结果。这事虽然是发生在封建社会的官僚中间,自然那些繁文缛节是我们鄙视的,但要求遵从一般的礼节,我们觉得并没有错。

从这则轶事中我们可以引申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地位优越的人如何与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交际的问题。孔子说过:“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是说在人与人的交际中,对比自己身份高的人,说话不要低声下气,对于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说话不能高傲怠慢。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不管人们的地位、职务、成就如何,从人格上来说,都应该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人都有自尊心,一旦发生交往,每个人都会看重自身的价值,希望得到对方的承认和尊重。因而平等待人、以礼待人是地位悬殊的双方交际的原则。如果不遵循这个原则,居高临下,粗暴无礼,对方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产生反感,甚至可能采取报复的手段来捍卫自尊。相反,如果彬彬有礼,平易近人,就会产生心理兼容效应,取得交际的成功。得体的礼仪,优雅的谈吐,会给你的形象增添光彩。

许多人不懂得平等待人、讲究礼仪的作用,他们凭着自己的某种优势,在交际中表现出骄矜、自恃,对对方不屑一顾,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最愚蠢的。

想要别人尊重你,你得先要尊重别人。在现实生活中,越是地位低的人,对平等交际的观念越敏感,因为他们本身和地位高的人交往时,往往都有一种自卑感,特别希望别人看重自己,对于这种心理,那些具有某种优势的人特别要注意,这样交际起来就会顺利得多。像上级对待下级,领导对待群众,富有的人对待求助者,决不能表现出傲慢无礼、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该履行的礼仪还是要履行的。这样,交际的效果会越来越好,人际关系也就越来越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