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的维多利亚女王,与其丈夫相亲相爱,感情和谐。但是维多利亚女王乃一国之主,成天忙于公务,出入于社交场合,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却和她相反,对政治不太关心,对社交活动也没有多大的兴趣,因此两人有时也闹些别扭。
有一天,维多利亚女王去参加社交活动,阿尔伯特没有去。已是深夜了,女王才回到寝宫,只见房门紧闭着。女王走上前去敲门。
房内,阿尔伯特问:“谁?”
女王回答:“我是女王。”
门没有开,女王再次敲门。
房内阿尔伯特问:“谁呀?”
女王回答:“维多利亚。”
门还是没开。女王徘徊了半晌,又上前敲门。
房内的阿尔伯特仍然问:“谁呀?”
女王温柔地回答:“你的妻子。”
这时,门开了,丈夫阿尔伯特伸出热情的双手把女王拉了进去。
作为女王丈夫的阿尔伯特,一开始就知道敲门的人是自己的妻子,他的两次发问实际上是在明知故问。那为什么维多利亚前两次敲门都遭到了拒绝?这是由于她的语言没有随场合的变化而变化,她的心理状态没有随着交际环境对象的变化而加以调整,她的语言和她在此时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第一次女王上前敲门回答说“我是女王”,她这种自称,应该在宫殿上运用才适合,这表明交际双方的关系是君臣关系。而现在是在寝宫之中,面对的是丈夫,所以她这样回答显得态度高傲,咄咄逼人,没有满足作为丈夫的阿尔伯特的自尊心理,因而没有开门。
第二次敲门女王的回答是“维多利亚”,应该承认第二次回答比第一次回答语言的失调程度要轻得多,但是“维多利亚”这个自称在这里是中性的,似乎只是一个冷冰冰的代号,对任何人都可以这样自称,不带任何的感情色彩,态度平淡,没有显现出作为妻子角色的感情色彩,因而效果也不好,唤不起丈夫的亲昵之感,故而也没开门。
第三次敲门女王回答说“我是你的妻子”,体现了作为“妻子”的角色意识,传达出妻子特有的温柔和浓烈的感情色彩,她的心态适应了具体的场合和对象,把交际双方的角色作了明显的定位,极大地满足了阿尔伯特的自尊心理,于是先前失误的不愉快一扫而光,效果极佳,不仅敲开了房门,也敲开了阿尔伯特的心扉。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一定的场合,时刻都在扮演着某种角色。因此每当与人交际和交谈时,我们不仅是在传递信息,而且还包含并规定了双方——表达者与接受者的角色关系,人们期待你说出的话符合角色规范。我们常常听人说,某某人今天说话有失体统,往往是指他所说的话有悖于人们所期待的角色规范。这样交际的效果就不会好。
台湾女作家琼瑶的电视剧《几度夕阳红》中,那位女秘书办事干练,且对老板何慕天照顾得特别周到。所以,这一角色对当时的观众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有一个单位早上开会,处长在大庭广众之下,突然问自己的女秘书:“你看何慕天的女秘书怎么样?”在场的人都明白这话的意思是“你比人家差远了”,这是不满意的表示。作为领导干部在这种场合应该是严肃认真的,如此不礼貌且带有极大贬意的提问,已超出了他的角色要求。所以那位女秘书不客气地回敬了他一句:“那位女秘书的确不错,可惜你不是何慕天!”在场的人都大笑起来,弄得那位处长面红耳赤。
然而这种角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场合的变化和交际对象的变化,角色就有可能转换。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徒列耶娃说:“实际上每个个体所担任的角色不只是一个,而是几个社会角色,他可能是会计、父亲、工会会员、业余足球队队员,有些角色是在人出生时就已确定(例如性别角色),另一些角色是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同一对象在不同的环境里往往表现为不同的角色,彼此的关系也就跟着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是通过说话表示出来,不然就会发生角色错位。同样是维多利亚,在宫殿上是女王,回到寝宫就是妻子,她的语言形式一定要符合自己转换的角色身份。
有位刚过门不久的儿媳妇,下班后回到家里,婆婆将一盘热气腾腾的红烧鲤鱼端了出来说:“快吃吧,趁热。”谁知儿媳妇把嘴一噘,“前天炸鱼,昨天清蒸鱼,今天又是红烧鱼,怎么总是鱼呢?”婆婆顿时呆立在一旁。她伤心极了,因为儿子曾告诉过她,媳妇爱吃鱼,老太太好心好意变着法子给儿媳妇做,不但不讨好,倒反引来了不满。其实她不明白,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也会感到腻味,但我们不应该责怪这位好心的婆婆,这里的问题是儿媳妇讲的话不好,她忘掉了自己的角色身份。这位平时娇生惯养的女士,在未出嫁前跟妈妈说话一贯如此,而做母亲的对女儿说话轻重自然不会计较。而且这话如果也是出自女儿之口,妈妈听了也许还会乐呵呵地说:“哟!吃三顿鱼就腻了?亏你还是爱吃鱼呢。好,好,明儿咱们就做别的,今天就将就着吃吧。”可是这话出自一位儿媳妇,还是过门不久的儿媳妇之口,除了引起婆婆的黯然神伤之外,还会有什么别的结果呢,这就是角色错位造成的恶果。
你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什么样的场合,就要有什么样的角色语言,然而角色语言也要与个性特征结合起来,才能生动活泼。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说起话来“嗯——”“啊——”的,官腔极重,角色色彩十足,然而却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其人际交往的效果是很差的。
好的角色语言,应该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就是既符合角色身份又具有个人的风格。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上海市长陈毅去北京开会。他先是住在北京饭店,后来把房间让给了傅作义先生,警卫员很不高兴:“这人跟我们作对几十年,凭什么把房间让给他?”“你这个蠢人哟!”陈毅笑着说,“他光荣起义,使北平得以和平解放,贡献比你大得多,人家在国民党那边住高楼大厦,现在叫他住平房,他会觉得共产党对不起他,我陈毅就不同了,就是铺捆稻草睡地下,我也一样打呼噜,一样工作嘛!要不叫啥子共产党?”陈毅让房,并且代表上海市赠给傅作义先生两辆高级小汽车的事传到上海,许多干部都有意见。陈毅回来后就召集了一个领导干部会议,他往台上一站,“骂”开了:“我的老兄老弟们,你们知道不知道傅先生在电台讲了半个小时话,长沙那边就起义了两个军,为我们减少了很大的伤亡。让傅先生住北京饭店,坐小汽车,他就会感到共产党是真心要朋友的。”他激动地敲着桌子提高声音,“我把北京饭店让给你住,再送你10部小汽车,你能叫两个军起义?我们是共产党嘛,要有太平洋那样宽广的胸怀和气量,不要长一副周瑜的细肚肠噢!依我看,要把中国的事办好,团结的朋友越多,就越有希望。”
陈毅的话,既是领导干部在做思想工作,又像是大哥哥在训小弟弟,语言是那样活泼风趣,表现出新时代那种新的人际关系,真是恰到好处。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想避免交际失误、说话失度,就要善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注意根据场合和对象的不同,运用独具特色的角色语言,这样交际就会一帆风顺。其实,如果我们能本着真诚的态度来说话,往往是可以让我们的人际关系越来越融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