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有一位17岁的姑娘好不容易在一家珠宝店找到一份工作。圣诞节前夕的一天,她正在整理货物,这时进来了一位顾客,是个中年男子,他用贪婪的目光盯着那些珠宝。
这时,电话铃响了,姑娘去接电话,不小心碰翻了一个珠宝盒子,6枚精美绝伦的戒指滚了出来,她慌忙捡起其中5枚,第6枚却怎么找也找不着。她抬头一看,中年男子已走到门口,立刻省悟到戒指在哪里了。当中年男子的手将要触及门柄时,姑娘柔声地叫道:“对不起,先生!”
那男子转过身来,两人对视了足足有一分钟。
“什么事?”他问。
“先生,这是我头一回工作,现在找个事做很难,是不是?”姑娘神色黯然地说。男子的脸上终于浮现出一丝微笑:“是的,的确如此,但是我能肯定你在这里会干得不错。”停了一会儿他走向前,把手伸给她:“我可以为你祝福吗?”姑娘也伸出手。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她用低而柔和的声音说:“也祝你好运。”姑娘目送他消失在门外,回过身来,把手中的第6枚戒指放回原处。
姑娘能成功地把戒指从中年男子手里“拿”回来,是因为姑娘说出来的话引发了对方心底的同情。在两人的对话和行为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顾及了对方的心理,于是选择了恰当的方式,使这个本该剑拔弩张的突发事件有了圆满的收场。
显然,这是一起盗窃案,按一般的处理方式,不外乎是抓住盗贼。但是,姑娘不是这样简单处理的,她考虑到了那位男子也有自尊心,并非良心泯灭的惯偷,只要他愿意交出戒指就行了。何况如果大声嚷叫,惊动了他人,自己也会因失职而被开除。因此,她采取了语言暗示的方式。
反观那位中年男子,其行窃行为固然不可取,但当他良心发现之后,也体会到了姑娘话语中的弦外之音,考虑到自己的处境和姑娘此时为失业而担心的心情,也借用语言予以暗示。最后,双方用握手这一肢体语言完成了“交流”的全过程,彼此心照不宣,既掩饰了双方的过错,又满足了双方的道德愿望,可谓两全其美。
可见在语言交谈和说服他人时,光有善良的愿望还不行,还必须要有恰当的说话方式,才能使对方理解并接受这个愿望。
法国作家大仲马写过《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等名著,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享有盛名。
有一次,大仲马来到意大利的一个城市,他想去看看全市最大的书店,以便了解他的作品的销售情况,顺便倾听一下读者们的意见。这家书店的老板得知著名作家大仲马将要光临其书店,顿感受宠若惊,连忙把书架上其他作者的书统统撤走,全部换上了大仲马的著作,他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趁机讨好一下这位大作家。
大仲马来到这家书店一看,只见满架子都是自己的书,他感到很是惊奇,就问老板:“别人的书都到哪里去了?”老板慌忙回答:“都卖完了。”
老板的话和面前的景象使得大仲马很不高兴,他闷闷不乐地离开了书店。
书店老板也感到迷惑不解:我这样对待他,怎么还吃力不讨好了呢?
其实,书店老板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想趁机让大仲马高兴一下,但结果却弄巧成拙。究其原因,是由于书店老板只是一厢情愿地按照他的思维方式来传递信息,而不了解他要服务的对象的心理活动。老板以为书店里摆满了该作家的书,那位作家就一定会很高兴。而作家的心理则不是这样。大凡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书能够畅销,最高兴的是自己的书能够供不应求。可是,现在书店里摆的都是他的书,这说明书是滞销的,试想他又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老板此举,真可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在跟别人说话与他人交往时,我们更要充分注意到对方的心理。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道:“我们无论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的心里面想些什么,能够做成知心朋友么?做宣传工作的人对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分析,乱讲一通,是万万不行的。”这句话给我们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在语言交谈和交际活动中,作为表达的一方,必须从接受对象的心理状况出发,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如果不考虑接受对象而盲目进行,往往会导致失败。
在上述的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是否懂得满足人的心理渴求,是否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尊,每个人都有面子,是否懂得给别人台阶下,是否注意不要伤了别人的自尊,就成为了是否能让接受对象满意的根本。
书店老板由于不懂得作家最希望获得的是自尊的心理,所以,就办了蠢事,让自己做出来的事情和说出来的话很傻。而大仲马更是感觉自己很没面子,因为他自己的书滞销了,作品并没有多少人问津,从而使情绪变得比较低落。
但珠宝店里的小姑娘则很懂得给中年男子台阶下,给他面子,保留其自尊心,尽管他事实上已经做了一次贼。因此,中年男子很感激她,把自己的良心也重新唤醒了。小姑娘一句发自肺腑的话,达到了她的目的。